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媒体融合别丢了用户思维

2017年03月16日 09:15   来源:人民日报   卞民德

  目前正在发生的变化,多集中于媒体形式和内部流程的整合,尚未真正实现融合。媒体内容生产折射出的仍是媒体中心主义思维,对用户思维的考量不足

  日前,“2016媒体融合蓝皮书”发布。蓝皮书指出:不能与用户有效互动、共同生产适合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合而不融”现象值得关注。无独有偶,在2月19日人民日报举办的移动传播创新论坛上,如何把握用户中心、积极探索平台化战略、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这一话题,也再次进入公众视线。当下热火朝天的媒体融合风潮,用户是否买账?

  确切地说,今天的媒体融合,并非媒体主动为之,而是科技发展倒逼的结果。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流行,为媒体融合提供了绝佳的市场终端。文字、声音、视频,这些原本平行的信息呈现方式,可以在一块便携的屏幕上集聚。新闻信息的生产、传播,由此跨入全新的世界。

  从多媒体,到全媒体,再到融媒体,媒体融合理念不断精进,业内对融合路径已有共识。不过,痛点显而易见。目前正在发生的变化,多集中于媒体形式和内部流程的整合,尚未真正实现融合。媒体内容生产折射出的仍是媒体中心主义思维,对用户思维的考量不足。内部利益纠葛,外部压力逼迫,令部分媒体的融合之路略显仓促,甚至沦为“自娱自乐”。

  媒体融合的应有之义,绝不仅是现有媒体形式及信息生产流程的整合,更应是对用户需求的融合、用户思维的融入。无论是信息呈现方式的创新,还是信息内容的筛选,首要的关注点应是用户需求。所有的变革,都不能偏离用户这一中心。

  用户需求到底是什么?信息泛滥的时代,个体是如此渺小,随时可能被淹没。对于用户而言,媒体融合的意义,在于可以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全面、多维度的信息,把身边黑暗的地方看得更清楚,而非谁提供的信息最多、谁玩出多少花样。

  提升用户参与度,增强用户黏性,对于媒体融合极为重要。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让随时随地互动成为现实。媒体需主动出击,强化与用户互动。今年从除夕到正月初七,人民日报客户端在传统信息流红包和微信红包基础上,利用绿幕拍摄合成等技术,制作真人秀红包视频,推出AR实景红包,出其不意的互动效果获得网友的广泛欢迎。据统计,春节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红包活动线上参与人数累计数千万人次,带动客户端新增下载量超200万。

  如果说红包是吸引用户的“敲门砖”,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对用户需求的严谨分析,才是媒体融合成熟商业模式的关键。以往,媒体面对的目标群体,数量庞大却面貌模糊,辨识度一直不高。如今,媒体面对的目标群体更加具象,个性迥异、需求不同。进入媒体融合时代,大数据、云计算足以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实现针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分析。由此构建的信息订制、交互、更新等机制,将促进需求端与生产端有效对接,这无疑应成为媒体融合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当用户思维渗入媒体融合的每一根神经,产品意识就会自觉生成,媒体的信息生产与发布,将不再依靠惯例、感觉。只有到了这个阶段,媒体形式的融合、生产流程的再塑才具有实质意义。

  可以想见的是,如果不在媒体融合的初始阶段就将用户融合进来,媒体融合的失败结局或将难免。或许有一天,人们会愿意为得到一条新闻付费;媒体的生存,也不再依赖点击量换来的广告投放。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网红之路还能走多远?    2016年11月30日
  • ·强捐募资缺乏法治思维    2016年11月03日
  • ·脱鞋跪地取款 彰显利他思维    2016年10月28日
  • ·从“动物福利”中汲取品质思维    2016年08月31日
  • ·网约车破冰,启示思维之变    2016年07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