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国两会地方谈】商事制度改革重在放、管到位

2017年03月14日 09:54   来源:红网   谭浩俊

  3月10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张茅表示,商事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部署,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保就业的一个重要措施。主要的内容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包括“放管服”三个方面:所谓“放”,去年主要是在市场准入便利化方面,在“三证合一”(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基础上,实现了”五证合一”,包括社保证和统计证。

  商事制度改革,是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并力推的一项改革。特别是上海自贸区“证照分离”的试点,更是为商事制度改革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为商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打下了良好基础。一定程度上,商事制度改革已经走在了许多领域改革的前面,为其他领域的改革提供了示范和导向作用。其提出的“放管服”三个方面,也完全符合商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取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商事制度改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做出了大胆探索,也找到了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能够对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等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能否从根本上发挥商事制度改革的作用,使“放管服”三个方面有机结合,产生最大效率,则是下一步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事实也是如此,在以往的改革中,很多也都在形式和内容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所制定的改革方案也完全符合市场化要求、符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的目标。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问题很多,效率不高,执行不到位的现象比较严重。表现在商事制度改革方面,就是放、管能否完全到位,能否像方案设计的那样,真正成为商事制度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着力点。如果放、管不能到位,改革就有可能成为摆设,成为走过场。而放、管毫无疑问是商事制度改革的核心,也是商事制度能否真正在稳增长、促发展、惠民生中发挥作用的关键。

  放,无疑是商事制度改革最急需做好的一项工作。因为,政府运行效率不高,企业负担沉重,居民创业意识不强,很大程度上就与政府在放权方面的力度不大、工作不到位有关,与过度注重事前审批、事前审核、事前管理有关。也正是因为事前的门槛过高、程序过于复杂、关卡过多、收费项目过滥,才直接导致企业的负担沉重,居民的创业热情不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这就预示着,商事制度改革必须在如何放权方面有实质性突破、根本性动作。据悉,到目前为止,企业拿到营业执照,前置审批还有34项,后置审批按大类算将近300项。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只能“无照经营”。因为,拿到一个证,实在太不容易。可见,在放的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只要放不能到位,商事制度改革就永远都在路上,永远没有改革到位。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算放的方面到位了,是否就意味着商事制度改革已经到位了呢?也不是,权放足了以后,还有一个管的问题。所不同的是,这里所说的管,不再是过去的事前管制,而是事中事后监管。因为,放的力度大了,范围广了,企业的自由裁量权大了,管的要求就提高了,难度也增强了。而这,恰恰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的方面。要知道,一旦放到了位,管不到位,新的问题就又发生了。譬如食品安全问题,如果事中事后监管不能及时跟上,不能跟进到位,广大居民的“食”就没有保证了。这些年来,食品领域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原因应当在于,监管不到位,监管错位和失位。

  从总体上讲,在商事制度改革问题上,只要放管到位,改革就可以说基本成功。至于有关方面提出的“放管服”三个方面,只要前两个方面做到和做好了,服务方面也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对企业来说,关键还是要看能否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要求组织生产经营,而不受权力的制约和影响。如果在此基础上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再高些,自然更好。没有,也不会产生太大问题。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监察制度改革致力全覆盖    2016年11月09日
  •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要因地制宜    2016年08月18日
  • ·借力牛市全面深化A股制度改革    2014年12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