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呵护好“旅行箱里的中国”

2017年02月17日 13:12   来源:人民日报   李洪兴

  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孩子们带我们看帆船落日、出海、沙滩散步、跳伞,很开心。”这是一位高中数学老师在鸡年春节期间发布的一则朋友圈,也是无数中国家庭春节团圆相聚的新缩影。春节期间的数据显示,团聚主题没有变,但团聚的方式却有了新变化,许多家庭“要么在景区,要么在去景区的路上”。旅游,正成为中国人的新年俗。

  有人把春节作为观察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窗口。如果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看作一把吉他,每条琴弦代表了不同的侧面,那么旅游过年就是一个拨片,拨动琴弦奏出“红火”“井喷”“风尚”等旋律。在那些跳动着的舆情音符背后,有着中国节拍的数字表达,既可以感受春节旅游的变化,又可以聆听多彩中国的律动。

  从宏观层面看,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2017年春节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3.4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23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3.8%、15.9%,其中旅游消费占到春节全国零售与餐饮企业销售额的一半以上。惊人的数字,折射其带动的新时尚正改造着现代人的节庆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微观层面看,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春节5A景区舆情热度排行榜显示,网友们的关注热点主要集中在这些景区为节日举办的庙会、社火等传统民俗活动,如湖南岳阳楼长乐故事会、南京秦淮灯会、趵突泉迎新春花灯会等。告别“看看看”“买买买”的简单模式,转向现代景致和古老民俗的感受之旅,正在成为千万人跨越时空的文化诉求。

  最强劲的律动来自青年,最生动的乐章来自新生代。一方面,鸡年春节中80后占到旅客总数的45%,他们撑起了消费、生活、建设的半边天;另一方面,新事物、新体验占据多数,超过七成用户选择移动端下单,网约导游服务备受青睐,便捷、品质成了不可抹去的标签。实际上,从古老年俗到时尚选择,从老一辈到新一代,历史传统在代际间传承,而“春节+旅游”组合出了新经济、新动能,也蕴藏着发掘未知的可能性。

  中国律动不仅跳跃在东方,也响动在西方。今年春节,出境旅游人次超过600万,出境目的地近到新加坡、越南,远至瑞士、意大利甚至破冰南极,均有较大的游客涨幅。外媒纷纷发出这样的感叹:“春节成为许多国家争夺中国游客的好时机”“中国最大的节日正走向全球”。甚至有外媒给出“为何每一个中国新年的日期都不相同”的解释。正是因为600万乘以消费额便是不可估量的经济效应,春节因而具备了“全球黄金周”的一面,也让世界越来越熟识地认知中国及其文化传统。

  然而,不管身在何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会让中国律动产生杂音,这是不容忽视的缺憾。有因违反规则而付出的生命代价,这不是相声中的“虎口遐想”,而是现实中的“虎口悲剧”;有管理不足的口碑损失,不管是景区打人还是欺诈消费,短期的急功近利换不了旅游市场的持续健康,有刮骨疗伤的净化决心才能实现“下不为例”;有境外出游的安全意外,马来西亚沙巴沉船事件、埃及热气球超载坠落……凡此种种,说明即便是和声也要奏出美妙乐曲,而不是将琴弦“拨断”。每当让人痛心的消息传来,在关切与揪心的同时,更应举一反三,时刻警醒。政府、旅行社、民众都应该“和对弦、用对力”,协奏才能更动听。

  “再美的景点只有两季:中国人去是旺季,中国人不去是淡季。”这或是赞叹中国人流动起来的能量,或是对扎堆拥挤的反讽。不管怎样,通过舆情数据,我们看到了一个“旅行箱里的中国”,有精彩也有悲喜,有对家的眷恋也有对世界的渴望。恰如此时中国的行进,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出去”,才能于广阔天地间找寻未来的意义。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余永定:面对2017,中国自信满满    2017年02月17日
  • ·中国放宽外资准入蕴含巨大机遇    2017年02月10日
  • ·年底了,中国的法官很忙    2017年01月25日
  • ·中国冬奥梦 世界共期待(钟声)    2017年01月25日
  • ·为奥运精神注入中国价值    2017年01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