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余永定:面对2017,中国自信满满

2017年02月17日 10:28   来源:环球时报   

  从大选阶段开始,外界就一直认为特朗普任上很可能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上任三周,这只靴子依然没有落地。

  实际上,如果特朗普真向中国商品征收45%进口关税,这45%的加价最终要算到美国工薪阶层消费者身上,当然,贸易战一旦开始,中国的出口也会受影响,但谁是最后的输家,现在真不好说。

  贸易战很可能先以货币战的形式打响。特朗普曾承诺上台后的第一天就要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如今已上任两周的他会守信吗?他或许已经意识到,这种做法不仅荒唐,而且糟糕透顶。过去两年,中国一直以外汇储备支撑人民币汇率。一旦特朗普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人民银行可立即抽离外汇市场。确实,中国为什么要以自身利益为代价,不求回报地提升美国竞争力?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会导致美元走强,但特朗普可能希望以弱势美元提振出口。从美国角度来看,在利率增长的情况下,唯一弱化美元的方法就是强迫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

  中国既无意通过货币贬值推动出口,也不会因美国的压力而人为地使人民币升值。唯一的解决办法是主要贸易大国在外汇市场上的协同合作。某种形式的新广场协议或许是有必要的。对美巨额贸易顺差并不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过去几年中国正促使经济向消费主导型模式转变。因此,中美存在平衡双边贸易的共同利益。打一场贸易战完全没必要,也没意义。

  除了特朗普因素,中国应警惕美国货币与金融政策的影响。外界广泛认为,为抑制膨胀和资产泡沫,美联储今年将三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也会大幅上升,这样收益率曲线就会变得更陡,这势必会影响全球资产的配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联储几次重要加息都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危机,使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发展倒退数年。最近的一轮加息始于2015年末,还仅仅是个开始,其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即便存在这些不确定性,今年的全球经济仍可能持续改善。美国经济增长率将超过2%,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预计也将恢复。毫无疑问,美国经济的强势复苏会对中国出口产生积极影响。然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恶化美国的经常性收支,导致更多保护主义政策出台,对贸易和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经过数十年发展,全球化已进入紧要关头。它促进了经济增长,创造出更多财富,却未能为全球大多数人口公平分配利益,导致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一股抵制全球化、转向民粹主义的潮流。面对挑战,中国在坚持改革开放同时应调整战略、适应变化。一方面,中国应该继续推进FTA和RECP,在促进多边贸易协议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借助IMF和各种区域金融合作形式促进国际金融系统的改革。另一方面,中国也必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必急切地在各个领域发挥主导作用,而应更多聚焦国内事务,优化贸易结构和产业升级。

  中国经济最大的挑战之一是资本外流导致的人民币贬值压力。为了稳定汇率而加强资本管制虽然十分必要,却也会对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产生负面影响。人民银行追求的四大目标——保持外汇储备,维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履行保证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下资金自由流动的国际承诺难以同时实现,必须有所取舍。在我看来,四个目标中最不重要的是稳定汇率。

  有人担心,如果人民银行放任不管,人民币贬值的恶性循环会失控。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在经济学史中,没有哪一个拥有巨额贸易顺差和最快经济增速的国家出现过货币持续过度贬值的状况,更别提中国依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和实施资本管制的强大能力。

  人民币汇率基本面稳定,贬值空间有限,短时间后仍会反弹。如果仍担心进一步贬值导致金融危机,可设置一条底线。如果贬值越线,可适时介入,阻止进一步贬值。

  简而言之,2017年将是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的一年,但中国会带着满满的自信面对。(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中国放宽外资准入蕴含巨大机遇    2017年02月10日
  • ·年底了,中国的法官很忙    2017年01月25日
  • ·中国冬奥梦 世界共期待(钟声)    2017年01月25日
  • ·为奥运精神注入中国价值    2017年01月19日
  • ·“中国不能缺席”成为国际共识    2017年01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