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共赢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携手打造世界美好未来

2017年01月24日 07:4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编者的话 新时代需要新思维,新形势需要新智慧。当今世界,零和博弈、冷战思维、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早已被时代摒弃。当2017的新年钟声敲响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呼吁:“我真诚希望,国际社会携起手来,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得更加和平、更加繁荣。”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先进理念,既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大智慧大格局,也是站在人类进步高度,把握世界发展格局变化趋势,高屋建瓴地提出来的一份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中国方略。展望未来,一个不断发展的中国将稳中求进、迎难而上,携手各国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引领国际秩序新变革,共同建设合作共赢的美好世界。

  新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所谓命运共同体,是指不同的国家、民族所组成的命运攸关、利益相连、相互依存的集合体。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需要与世界发展总体趋势保持高度一致,需要与国际社会进行密切互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世界和平发展大局,顺应各国相互依存大势,与时俱进提出并不断充实“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先进理念,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为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进行国际交往、处理国际事务、建构国际新秩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握了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揭示了时代更替的内在规律。二战结束至今,世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殖民体系彻底崩溃,冷战对峙不复存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对立、矛盾与冲突过渡到和平、合作与和谐的新阶段。

  绝大多数国家都成为联合国成员国,拥护联合国宪章弘扬的主权平等原则。新兴大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通过同世界各国全面深入地开展互利合作发展自己,与传统大国一道成为现有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支持者和贡献者。已有国际规则、合作机制与适应发展需要产生的新规则和新合作框架之间不再相互排斥和抵触,而是兼容共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新兴大国之间以及新兴大国与传统大国之间根本性利益冲突不断减少,合作空间日益拓展。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国家互相提供发展机会,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利共赢,给世界和平、安全、稳定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符合今日相互依存的国际社会现实。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地球村”不再是你死我活、我赢你输的角斗场,而成为所有国家休戚与共的“诺亚方舟”;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相互依赖和利益交融明显加深,一国的富强不再以对别国的剥夺为前提条件,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状态正在发生改变。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的性质和面貌发生巨大改变。以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博弈为主要内容的相互关系开始转变为各个国家主要以制度规则协调相互间的关系和利益,合作共赢成为不同国家处理彼此关系的最大公约数。

  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加入国际大家庭之中,认同国际秩序、尊重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命运共同体理论洞见人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因素不在于以对立和对抗为出发点的权力制衡,而在于以和平与发展为出发点的合作共赢,指出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是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将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复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引导不同文明、不同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共同参与、共同发展,为我国在发展兴盛过程中牢牢把握时代赋予的新机遇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指导。

  新征程:走合作共赢之路

  近代以来,侵略扩张、武力征服、挑战和颠覆已有大国的地位几乎是所有国家崛起为世界大国的途径。中国的情况却有所不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开辟了一条与以往不同的发展道路。

  主张和平发展,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在目前形势下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战略选择。从外在规定性方面考察,现今地球上所有国家都已经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员,合作共赢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以牺牲别国发展利益的途径换取自身发展机会的企图都必将遭受失败的命运。从内在逻辑性方面考察,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从国家根本利益方面考察,中国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坚持不称霸、不结盟,不干涉别国内政,才能为自身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主张共同发展,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必须通过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在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时给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赢得更多的机会。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通过和平合作的方式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给发达国家提供新的贸易与投资机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希望和成功典范,给全球经济增长增添了动力与活力,给世界和平发展增加了正能量,为世界文明进步提供了新方向。

  主张合作发展,做国际秩序的完善者。中国提出“迈向命运共同体”,意在同世界具有不同传统和观念的国家实现互联互通,尊重和照顾彼此的重大利益和关切,淡化和减少分歧,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作为国际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和现有国际秩序的参与者与受益者,中国致力于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但这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与时俱进、改革完善”。随着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积极履行国际承诺,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深化各层面发展伙伴关系,并为完善世界秩序提出倡议、发挥作用、作出贡献。

  主张共享发展,做互利共赢的示范者。在中国的利益同世界各国的利益高度契合,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联系日趋紧密的情况下,合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共享发展为基础。因此,中国的发展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科学概括了我国在走向世界强国过程中正确处理自身与世界关系的成功经验,为中国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指引了正确道路。

  新机制:旨在实现共同发展

  近年来,中国致力于维持和建立各种全球性、地区性国际机制,为相互合作提供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平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即“亚投行”,就是中国为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而创设的新的合作机制。

  “一带一路”是中国和相关国家共同致力于打造的一个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亚投行”是中国首次以发起人和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倡导组建的多边金融机构,成立的目的在于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问题。

  坚持开放性。“一带一路”建设是开放的、包容的,欢迎世界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积极参与。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愿与沿线国家一道,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平等协商,兼顾各方利益,反映各方诉求,携手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亚投行”同样秉持开放性原则,欢迎有感兴趣的国家或经济体申请加入。

  扩大包容性。“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具有包容性和兼容性,在推进和发展过程中非但不会削弱、挑战和替代既有合作机制和既有多边金融机构,而且能够与这些机制和机构互补共进、协调发展。例如,“亚投行”的宗旨为,通过在基础设施及其他生产性领域的投资,促进亚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财富并改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这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传统机构的宗旨一脉相承。

  增进整合性。中国尊重二战后国际社会产生的重要经济合作机制和金融机构,包括WTO、IMF、世界银行。中国积极参与和推进亚太地区的合作组织与机制,包括APEC,东盟与中日韩(10+3)对话机制,以及由中国与东盟共同主导的RECP等。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也都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多边事务的载体。“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投行”在肯定和充分利用这些合作框架与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增进整合性,增加广泛性与代表性。

  “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问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进一步细化实化、落地落实提供了重要保障,为营造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外部环境提供了可以依托的制度性安排。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 笔:李 文)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