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2017年,推动中国经济积极向好的因素将会越来越多。财政政策依然会发挥积极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将进一步深化,供给质量会进一步提高,消费需求总量也会随之增大。供需将会在更高水平、更大规模上趋向动态平衡,为经济增长注入更多动力。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2016年多项宏观经济数据。数据显示,2016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44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国家统计局表示,2016年国民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1月20日中国经济网)
6.7%这个GDP增速来之不易,但并不意外,基本在市场的预料之中。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速均为6.7%,而10月、11月、12月的各项经济指标又趋于向好,决定了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速不会低于6.7%。因而,全年经济增长率大于等于6.7%成为市场的基本判断。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发布之前,有媒体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估计中国经济2016年经济增速为6.7%,高于对印度的估计值6.6%,中国经济增速重回全球(主要经济体)第一。
从政策角度看,2016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源于有力度的财政政策和有实效的产业政策。考虑到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递减性,货币政策从2016年第二季度起已经逐步回归稳健中性。在民间投资增速不理想的背景下,财政政策补足投资短板,积极发力,带动了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18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4%。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在高新技术产业上表现最为明显。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5.8%,增速快于全部投资7.7个百分点。
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看,消费和投资贡献最大。尽管出口降幅逐渐收窄,不断向好,但考虑到进口也在增加,净出口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要弱于消费和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96501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1%。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4.6%。
全年经济增速达到6.7%,意味着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稳中向好的态势已经明确形成。
2017年,推动中国经济积极向好的因素将会越来越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提出,“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财政政策依然会发挥积极作用。产业政策聚焦实体经济,依托创新驱动发展,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会进一步提高。房地产市场的金融属性将会进一步弱化,挤去资产泡沫,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新的一年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进一步深化,供给质量会进一步提高,消费需求总量也会随之增大。供需将会在更高水平、更大规模上趋向动态平衡,为经济增长注入更多动力。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2017年中国经济依然会延续稳中向好的态势。(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一图读懂2016年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