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莆田鬼市,“中国质造”的七寸之痛

2017年01月18日 07:25   来源:中国青年网   邓海建

网络配图

  昨日,一则“莆田‘鬼市’调查”的新闻刷爆了网络。福建莆田曾因为大量产出仿冒名牌运动鞋,被戏称为“假鞋之都”。时至今日,虽经当地政府多次打击,但假鞋屡禁不止,更有安福电商城白天店铺锁闭、人影稀少,夜间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几乎所有人都压低了声音在交流、交钱、拿货,附近的几条街道甚至会经常堵车,不啻于一个“鬼市”。

  白天门庭冷落,夜晚卖假狂欢。想做电商卖高仿鞋?不用四处找“黑市”。在安福电商城,假鞋、假发票、假快递、假手机卡应有尽有,而且,它还是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吃瓜群众惊掉西瓜的真相,在莆田却是路人皆知的日常。

  去年5月,莆田市公安局打掉了4家黑鞋厂,涉及阿迪达斯、耐克等多个知名品牌假鞋,总案值高达千万;2014年11月,在公安部、福建省公安厅的指挥下,莆田警方协同多地警方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0处,涉案价值3.5亿余元……2015年8月起,阿里一年内撤下了3.8亿个产品页面,关闭18万间淘宝店,以及675家生产、存储或销售假货的运营机构;与此同时,腾讯封停了超过1.1万例涉嫌售假的个人账户,鞋类为品牌维权的热门品类。冲在打假一线的,有工商总局,有职业打假人王海,有阿里打假队……然而,十面埋伏下,为什么毒瘤一般的“假鞋之都”,愣是八面玲珑刀枪不入?

  一切悖谬,其来有自。制度崩塌、监管溃坏,源头上的假冒伪劣招摇过市,这才是假货难治的根源。

  太阳底下无新事,假货背后无新意。2015年4月,莆田市市长甚至亲自为莆田鞋代言,表示要用超越国际的标准做出中国好鞋。据报道,为帮助企业转型升级,莆田政府与商业银行一起,为转型企业提供了数十亿的信贷支持。言犹在耳,今日窗户纸却被捅破,公众倒是想请教地方部门三个问题:假鞋事件,地方部门果真睁眼瞎、灯下黑?产业化的制假售假,地方经济饮鸩止渴后还能停得下来?转型升级的漂亮话,仅仅只是“打脸”而已?

  莆田假鞋的真问题,在于它耗尽的,是原创与研发的智慧;它虚掷的,是尊重与踏实的心态;它透支的,是产业与市场的未来。“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若真成了这个样子,是中国制造之耻、是监管作为之耻、是市场信用之耻。假货横行,终究劣币驱逐良币,作假炉火纯青,葬送的是百年品牌之根基。中国为什么长时间造不出圆珠笔芯?大概就因为把这份匠心和热忱,都花在高仿假鞋等赚快钱的行当里了。

  2016年4月,一份由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和欧盟知识产权办公室发布的报告,揭示了全球货难被根治的一大原因:市场利润肥得惊人。报告指出,2013年全球假货市场高达4610亿美元,占据当年世界贸易进出口总额179000亿美元的2.5%,而上述数据还并不包括在网络销售的盗版影音产品。更令人难安的是,不少媒体将假货的源头指向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当然,这里有偏见与误读,但类似莆田假鞋市场这样板上钉钉的疮疤,显然是加深贸易保护主义“傲慢与偏见”的火上之油。

  莆田鬼市是“中国质造”的七寸之痛。要开辟中国制造新境界,必须破除假货横行的局面:首先地方政府不能护短,必须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破除制假售假黑色产业链;同时产业转型升级不能沦为空话,莆田有上个世纪为国际名鞋代工遗留下来的技术火种,不该自满足于做高仿假冒,地方发展要敢于壮士断腕、刮骨疗毒,走出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的局限,走自主品牌之路。这方面福建已有很多成功经验,自主品牌之路不是走不通,而是信念、意志是否坚决,是否敢于承受转型阵痛。

  莆田鬼市事件,不啻一则寓言。它告诫我们: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身的时候,也请牢记,“中国质造”,才是打假治假的真正王道。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