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19时许,网友发微博称,“成千上万游客冒雨滞留山中,饥寒交迫,老人小孩跟着受罪。”同行者李女士告诉记者,从18点一直等到20点30分左右才上缆车。四川省大邑县宣传部以及西岭雪山管委会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上万人滞留消息不实,所有游客已在21时前离开(1月2日《成都商报》)。
我国旅游法规定,景区应当公布最大承载量、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要求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景区要提前公告并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四川西岭雪山景区因游客超过承载量,导致近万人冒雨滞留山中,饱受饥寒交迫之苦,再次给旅游管理部门和热门景区提出警示:节假日期间,应关口前移,提前做好景区超载风险预警工作。
众所周知,庞大且持续增长的客流量,令一些热门景区在文物保护、古建维护、游客安全等方面承受巨大压力。因此,给景区设置最大承载量,并采取限流措施,既是保障景区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不二选择。此前据媒体报道,2015年国庆期间,北京南锣鼓巷每天涌入10万多名游客,已经严重超过了最大承载量,虽然北京市旅游委提醒“已经不适宜游览”,但未采取干预措施。以至于2016年进入旅游旺季后,南锣鼓巷又因严重超载,被取消3A级景区资质。
不可否认,景区限流,会有部分游客因拒绝进入而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不公平。然而,与景区安全和文化遗产保护相比,这暂时的不公又算得了什么?特别是,人们都知道,汽车超载是马路“第一杀手”,一旦景区超载,其后果会比汽车超载更严重、更可怕。如此看来,景区限流是有科学依据的,具有安全底线的重要作用。
故宫是我国第一个公布最大承载量、并采取限流措施的景区。自2015年6月13日起,故宫启动单日接待游客不超过8万人次的限流方案,同时全面推行实名制售票,现场散客需持身份证才能购票,紧接着,旅行社团队则要全部网络预订门票。2015年7月6日进入暑期以来,故宫博物院接待的观众量日益攀升,屡屡逼近8万人次的限流大关。针对这种情况,故宫首次启动了止票限流措施,在余票数量为零后现场关闭售票窗口。故宫相关负责人称,从现场看,限流的各项措施效果良好。
可见,万人滞留景区,当反思限流机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尽早制订景区限流预警制度,根据各景区的特点和承载能力,设置一个容纳游客的上限,即最大承载量,一旦有景区突破这个上限,立即发出预警,并向其发出“限流令”。同时,发挥价格调节作用,不访通过节日涨价、平时降价等方式,去限制和分流游客量。特别是,一些相对较冷的景区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营运模式的创新,谋划一些游客参与性强的项目以及积极的消费项目,去吸引和分流游客,扭转有的景区“撑死”、有的景区“饿死”的不良局面。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