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发展老龄产业还需多方发力

2016年12月27日 10:14   来源:东方网   缪迅

  习近平总书记在12月2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对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这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提出的六方面具体任务之一是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要按照适应需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多元供给的思路,尽快在养老院服务质量上有个明显改善,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管,坚决依法依规从严惩处欺老、虐老行为。

  笔者由此想到前不久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这个《规划》提出,未来五年上海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将达到15.9万张、新增社区托养机构500家以上、建成20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新增养老护理人员7.8万人,为5000户以上的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室实施适老性改造。

  在上海,老年人人数和社会老龄化程度早已超过全国平均比例的一倍之上。尽管近年来上海包括养老机构、服务设施和护理人员等在内的各项老龄事业发展较为迅速,但面临着“十三五”时期上海老年人口增长迅速,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空巢老人的数量持续增长,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对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能够提供的各项养老服务还严重不足这一巨大的矛盾,老龄产业这一“朝阳产业”必须要有一个大的发展。

  今天的老人该怎么养老,这是一个重大的民生建设项目,也是一片亟需政府有关部门和包括民间资源在内的全社会都应“给力”加以开拓和延伸的浩瀚“蓝海”。在人口深度老龄化以及土地资源紧张的现实背景下,上海各区政府一直在思考如何推进机构养老建设工作,探索一条适合静安区特点的机构养老服务的新路子。比如静安、虹口等区先行规划,将区内多处闲置房屋资源锁定为养老机构建设用地。近年来,静安、虹口等区通过酒店改造,分别完成了多家敬老院建设,各新增养老床位近千张。静安、虹口等区进一步发力,通过收购厂房、酒店,同时推进了多处养老机构建设项目,除了生活区域外,还有集体食堂、娱乐空间、空中花园等设施供老人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的需求。

  这些新开设的敬老院等设施,得益于采用了“公建民营”运作模式。养老机构通过公建民营的模式,以公平竞争的方式,引入优秀管理团队,使老年人享受到更加专业的养老服务,同时也促进机构养老行业的良性发展。“公建民营”的最大优势就是把公办、民营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在硬件建设上,发挥政府在土地、房屋、建设等硬件设施投入方面具有的资源、资金优势,在运营环节上引进社会力量专业团队运营,发挥专业化服务优势,从而使得老年人获得更多的专业化养老服务。假以时日,很有可能做成一个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双可观的“朝阳产业”,做成一个经济的新增长点、一个吸纳和满足多种就业需求的新亮点。

  笔者以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构建起现代老龄事业发展体系。不妨积极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发挥其在资金、养老、健康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整合医疗和养老保障资源,探索医养结合的有效模式,多多地兴办养老社区、日间看护中心等,更有效地实现老有所养。

  近年来民间资本颇有进军养老行业、做出一番事业的雄心。事实上本市的民营敬老院、托老所也早已如雨后春笋,呼啦啦地办了不少。应该看到在倡导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今天,民营养老服务业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民营养老服务机构最终也必将成为一部分老人的终老之地。比起由政府民政部门办的或由街道办的敬老院,托老所、长者照护之家等,民营的养老服务机构还存在着较多困难。如何让上海的民营养老服务业有序健康发展?民营养老服务业能否真正成为上海社会化养老的一个占有相当份额的新补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