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问题频出的“电动车”该怎么管

2016年12月21日 07:2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刘晶瑶

  提到“电动车”,你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一辆车?估计多数人想到的不会是“高大上”的特斯拉、油电混合的雷克萨斯,而是街头疾驰而过的外卖小哥骑的电动摩托车、快递小哥骑的三轮电动车,再加上近年来“送子大军”驾驶的仿照普通汽车外观制造的四轮电动车。眼下,电动车的形态日益丰富,两轮、三轮、四轮,无棚、有棚,有的车如果单从外观上判断,甚至与小型机动车并无二致,内部结构也是五脏俱全,刹车、油门、转向灯等等一应俱全。可与形态的丰富程度相比,针对“电动车”的有效管理还处于非常原始的阶段。

  近段时间以来,各地陆续出现很多骑电动车的外卖送餐员、快递员的交通事故。

  此类车辆的驾驶员,由于没有牌照、缺乏必要的交规培训,在上路的过程中屡屡出现逆行、闯红灯、在人行道上骑行、车速过快等不文明交通行为,不但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还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而大量未经备案的“送子车”更是在路上随意行驶,很多司机都是家中的老人,上了年纪的他们并不具备相应的驾驶经验。

  一些“电动车”不仅在路上横行,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随意切换,甚至连高速公路也敢上;在停车时也是随心随意,人行道上停车是家常便饭,很多时候就是见缝插针,才不管会不会阻碍他人正常出行。

  当大城市的交通状况日渐拥堵,为了适应逐渐增多的短途、便捷、快速出行要求,“电动车”成了一些人的不二之选。无须摇号上牌、不必想着今天是不是限行限号、不必担心违章停车被贴条、不必发愁四处找车位……生活在交通拥堵城市的你我,看到这些便利,都会发出会心一笑。然而,对于遵守交通规则的司机而言,面对这些与正规车辆抢道的“电动车”,只能是哭笑不得。我身边的很多司机朋友都在感慨,早知开车如此艰难,还不如也买辆“电动车”代步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动车”填补了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空白之处,也为节省能源、减少污染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因此,“一禁了之”绝对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电动车管理要统筹全局,也要兼顾各方利益;既要遵守法律法规,也要尊重群众利益。

  目前,专门针对电动车的管理规定尚处于缺位的状态,只有某些地方有一些零散的规定,在执法过程中也没能得到严格的执行。由于没有明确的处罚依据,很多交警对“电动车”违章行为,采取了选择性漠视的态度,多数情况下即时拦停下来也是口头警告了事。而“电动车”的生产厂商也长期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按照1999年的《国家标准》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车速不大于20km/h、整车重量不大于40kg;按这个标准,中国大量的电动自行车是超标的。而很多“超标车”的速度、危险程度已经超过了摩托车,但还是不用上牌照、不用考驾照、不用买保险、抢占非机动车道。

  “电动车”横行是城市交通安全的重大隐患,不过具体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管,也考验政府管理部门的智慧。

  此前有媒体采访过德国电动车的发展现状,以德国Victoria公司最新开发的电动自行车为例,大部分最高时速为25公里(这个速度也是人们骑普通自行车能达到的速度)。据自行车专卖店的老板说,如果电动自行车速度太快,德国交通管理部门可能会要求骑车的人事先参加考试获取驾照。按照德国两轮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11年在德国销售的电动自行车之中,95%的最高时速都在25公里以内。

  我们不妨借鉴国外对于低速电动车的管理政策,除了对低速电动车时速、车身、重量等进行限制以外,还可以考虑让驾驶员接受必要的交通安全培训,给“电动车”配发相应的牌照和驾照。严格管理电动车生产厂家,凡是超速,超重的,给予相应的惩罚。增设电动车险,针对电动车违章造成的其他行人损害和其他机动车的损害进行赔付,提供相应的经济保障机制。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满街乱窜的电动车该咋管?    2016年11月18日
  • ·整治电动车乱行应有一盘棋意识    2016年11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