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让“交警温馨提示”撕裂社会情绪

2016年12月19日 11:04   来源:光明网   陈广江

  近日,江苏“盐城交警”一次性发出两张海报,提醒骑电动车的人们遵守交通规则。一张海报的文案为“像我们这个年纪,骑电动车一定要记住戴安全头盔,否则会被开奔驰宝马的同学认出来”,另一张海报的文案为“像我们这个年纪,骑电动车一定要记住停车不越线,否则在路口会被开保时捷路虎的同学认出来”。(12月18日 澎湃新闻网)

  海报发出后,舆论呈两极化。质疑者称,初衷虽好,但思维导向存在问题,有嫌贫爱富之嫌,而赞成者认为,应以幽默心态解读这两张接地气的海报,没必要太“玻璃心”。看来,盐城交警的“温馨提示”非但不温馨,反而撕裂了社会舆论。

  舆论的针锋相对、毁誉参半,已证明这种“诙谐幽默”的宣教方式是失败的。以前的安全宣教常以严肃呆板、官气十足的面孔示人,如今的宣教方式则灵活多了,“交警蜀黍”一词更成了不二之选。其实,卖萌也好,幽默也罢,本无可厚非,但不能不顾及大众感受,更不能加剧社会民众的痛感。

  海报的最大败笔就是拿民众的痛点当卖点,将贫富与是否遵守交规、文明出行联系起来。其潜台词是:很多年过去了,不少同学有了豪车,而你还穷得骑电动车,其因为就是不守交规,且这是很没面子很丢人的事——这不是诙谐幽默,而是尖酸刻薄,人与人之间不宜开这种玩笑,官微更不该如此。

  骑电动车戴头盔、停车不越线,其原因或目的不该是守住“穷人的颜面”,而是遵守交规、文明出行,对己对人负责。贫富分化是客观事实,其原因更是一言难尽,可以肯定,贫富和是否遵守交规、文明出行关系不大;同样可以肯定,贫富分化是社会痛点所在,海报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逻辑很可能会加剧社会阶层的对立情绪。

  诚然,电动车已成“马路杀手”,安全头盔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言,但现实中人们依旧没有戴头盔的习惯。原因何在?除了安全意识薄弱、侥幸心理作祟外,《道路交通安全法》只规定驾驶和乘坐摩托车应戴安全头盔,对电动车没有规定,交警没有执法依据,只能宣教。

  有必要完善立法,强令骑电动车须戴头盔,有些超标电动车已属机动车范畴,不能游离法治之外,比如《海口市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就规定,骑电动车不戴头盔将被罚款。在地方法规出台之前,加强宣教也很必要,但不宜“剑走偏锋”,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宣教方式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无助于培养市民文明出行习惯,且有黔驴技穷或博眼球之嫌。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