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做好经济工作,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体现在党领导经济工作之中。要抓住想干事、敢干事这两个关键点,健全正向激励机制,促进干部创造性开展工作。全党要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尽心尽力把经济工作做好。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日前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等诸多让人欢欣鼓舞的新信息、新战略、新定位、新要求,无疑是为未来经济社会稳中求进注入了“强心剂”,也给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吃下了“定心丸”。而要将部署变成现实,让决策落地生根,必须依靠全党上下,特别是广大干部“想干事”、“敢干事”,创造性开展工作。
干部要有“想干事”的境界。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而干事,首先要有“干”的想法。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不愿作为、不想作为,甘当“天平官”、“滑头官”,萎靡平庸,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样的干部,不可能把党和人民交给的事业干好干成。想为,彰显的是一种思想自觉;想为,蕴含的是一种价值追求,迸发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做好2017年的经济工作,推进改革发展,犹如中流击水,不进则退。没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进取精神,就不可能打好改革这块“铁”、走好发展这步“棋”、算好经济这笔“账”。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能乐于做“闲人”,不能无所事事、无心干事、不想干事。要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为党和人民事业殚精竭虑、夙兴夜寐。要有改革创新的热情,要全方位支持改革、全天候参与改革、大力度推动改革,始终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实干家和促进派。要有“不让工作耽误在自己手里”的紧迫感、使命感,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想方设法干事业。
干部要有“敢干事”的担当。有权就有责,有责必担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权力在手,责任在肩,必须始终做到勇担当、善作为、敢干事。然而,当前一些干部在修身做人、为官用权、谋事创业上,缺乏足够的担当精神,没有摆正为官与干事的关系,以至于小算盘打得多,大局面想得少。领导干部在干事中敢不敢作为,体现的是胆识、气魄,诠释的是责任、担当。常言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是安身立命、成就事业的力量之源。所谓信仰,最重要的就是一种勇气、一种勇敢。做过事业的人尤其事业比较成功的人大多数都有这个体会,只有敢想,才有敢干;只有敢干,成功的几率才大。各级干部要在破发展难题中展示担当,在碰“烫手山芋”中展示担当,在攻改革险阻中展示担当,在促经济腾飞中展示担当,在办民生实事中展示担当。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等。越是到了这样的紧要关头,越要勇于突破、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等待彷徨、畏首畏尾,只会阻滞发展、错失先机,使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僵局。
干部要有“干事业”的氛围。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既要充分发挥责任主体内在的主观能动性,更要有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或者说要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激励措施。没有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执行力,再好的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如果一个地方或单位,干事的不如混事的,脑体倒挂、赏罚不明,必然人心四散、一事无成。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促进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不等不拖、辩证施策,充分调动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形成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不能不作为的良好风尚。要在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的基础上,把严格管理和热情关心干部结合起来,加强激励、鼓励创新,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充分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合力,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让遵规守纪、依法办事成为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为自觉。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形成有利于干部奋发有为的社会环境,激励他们更好地带领群众干事创业。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推进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