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供给体系关键环节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2016年12月19日 10:59   来源:南方日报   王廷惠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经济工作的主线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针对供给侧低端生产、低劣产品、低效供给等供给质量问题,围绕供给源头、供给主体、供给规制等供给体系的关键环节,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的生产要素价格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和微观规制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满足社会有效需求。

  有序推进生产要素价格改革自供给源头提高供给质量

  供给的形成过程,源于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和使用,是投入各种生产要素之后的产出。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是市场在配置经济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核心。生产要素价格是否为市场化价格,决定了供给的市场化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

  就供给源头而言,我国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仍然相对滞后,土地、资本、劳动力和企业家等要素价格无法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要素价格扭曲导致要素成本偏低,导致盲目扩张和生产过剩,资源出现浪费性配置,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整体仍然不高。

  提高供给质量首先必须从供给源头、也就是形成供给的生产要素层面深化供给侧改革,发挥市场在配置生产要素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决定有效供给的功能。尤其要稳步有序推进生产要素价格体系改革,逐步提高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程度,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供给质量。只有生产要素层次的市场化改革得以真正启动,形成要素价格体系的市场化,才能发挥市场决定配置资源的有效功能,才能增加市场决定的有效供给。因此,要积极推进土地价格市场化改革,使土地价格体系真实反映土地资源短缺现状;要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避免资金这一关键要素价格扭曲导致的要素组合扭曲和资源错配;要有序推进劳动工资制度改革,使劳动报酬体现劳动价值、反映劳动力供求力量;要建立并完善企业家市场及相应的企业家市场定价机制,发挥企业家以市场方式组合、配置生产要素的供给功能。总之,从供给源头深化改革,遵循市场逻辑并增强市场供给功能,稳步有序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形成供给的决定性作用,是提高供给质量的根本路径。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提高投资质量保障供给质量

  供给的形成,是投资活动及过程中相应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配置和使用的结果。投资主体与投资机制,一定程度上就是生产要素及经济资源的配置主体及配置机制,决定了配置效率和配置质量,进而决定了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但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仍然不足,反映在供给侧的投资环节,表现为政府投资并主导生产要素与经济资源配置的惯性依然存在,地方政府仍不同程度地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以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土地优惠、降低能源资源价格等方式开展招商引资的激烈竞争,人为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使企业低估真实生产成本,高估盈利能力,导致企业过度投资产能,不断扩大行业产能。不计成本的投资扩张和非市场化供给组织过程,必然导致系统性产能过剩和供给低效。

  生产要素配置过程通过投资活动得以实现,投资是供给形成的经济行动,改革投资体制是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重要路径。要以提高投资质量和投资效率为导向,进一步改革投资体制机制。首先要放宽投资准入,深化商事登记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投资门槛,拆除投资壁垒,便利投资活动,充分激活投资主体的投资活力,增强市场主体以市场方式进行投资的力量与作用,通过投资活动的竞争性激励与约束提升投资效率,扩展市场投资活动及市场决定供给的范围、领域与空间。其次要降低投资的制度性成本,通过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全面降低投资主体承担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强投资者化解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导致投资成本上升的能力,增强投资的收入预期和理性投资。再次要深化政府主体投资制度改革,发挥政府投资的公共职责,强化政府投资的质量意识和质量引领,提升国有资本投资功能和公共投资的整体效率,尤其要提高政府投资国计民生领域、新兴战略产业、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供给侧的整体供给质量。

  深化微观规制改革以强化社会规制提高供给质量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产生的环境生态、民生安全等现实问题日渐凸显。由于法治欠健全,企业缺乏社会责任,企业行为的生态、环境约束不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与行动通常不考虑产生的社会成本,生产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公共安全问题,未能通过政府规制方式实现负外部性的内部化,表现为生产过程及供给结果导致的高社会成本,形成低企业成本、高社会成本的无效供给。显著削减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严重影响发展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为强化企业生产的社会责任,减少高社会成本导致的无效供给,全面提高供给质量,还必须深化微观规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规制职责。政府要强化取消行政审批之后的监管职责和社会规制功能,尤其要加大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规制,提高环境、安全和卫生标准及法律法规执法力度,避免“政府失灵”加剧社会问题、恶化环境与生态、危害公共安全。政府强化社会性规制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市场竞争过程产生的市场信息,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通过技术变革倒逼组织创新、流程优化和制度改革,强化对企业生产外部负效应的政府规制和公共矫正,全面、真实反映供给的综合成本,全面提升社会供给质量,整体提高公共供给效能。此外,政府应该协同行业协会、志愿者组织和专业社会机构等治理主体,形成信息共享、多元监管和协同治理的联动供给治理体系,构建多主体、全过程、全环节、信息化、协同化的供给质量监督与有效治理制度。

  作者系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

  本文为“理论粤军”委托项目“如何看待使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之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