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让中国引擎焕发新动力

2016年12月19日 07:46   来源:中国网   张海冰

  转眼又到年底,距离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已经一年了。在这一年中,中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体系逐步成熟、丰富,全社会也经历了从一哄而上到雾里看花,再从躬行探索到攻坚克难的逐步转变,各部委、各行业、各地方正在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深入。

  五大重点任务:开笔破题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在中央的精心部署和各地的大力推进下,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10月底,钢铁已提前完成4500万吨全年去产能目标任务,煤炭去产能2.5亿吨的全年目标任务有望提前完成;到10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已连续8个月减少;10月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1%,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在降成本、补短板方面,各地也都积极行动起来,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浙江省为例,该省年内连续两次出台政策降低企业成本。截至11月底,第一批减负降本政策已为全省企业减负800多亿元,近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的若干意见》预计可再为全省企业减负200亿元以上。补短板方面,各地逐步开始重视补齐软硬两个方面的短板,不光在基础设施、农田水利、民生工程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也开始注重营商、创业、法制、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软环境建设,注重补齐软件短板。

  新供给、新动力:新芽萌动

  “三去一补一降”这五大重点任务是供给侧改革的破题之笔,真正的大文章在于让新供给、新动力充分涌现,才能实现供给结构的更新,让供给适应需求,进而创造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当前新动力的成长势头正在加快。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在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也提出了“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的明确要求。

  很多省市都在部署五大重点任务的同时,高度重视创新,重视培育新供给新动力,提出了创造新供给、引领新需求的政策措施。其中深圳、杭州、上海等地在发达地区中走在前列,深圳提出“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即一是完善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二是持续加大政府科技投入;三是加强创新载体建设聚集创新资源的做法,让深圳这个创新之城持续领跑。

  杭州在新型服务业的发展上可圈可点。2016年上半年,杭州市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营利性服务业(即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四个行业),增加值增长25.8%,拉动GDP增长4.8 个百分点,贡献率达44.5%;前三季度,前三季度,全市规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40.1%,利润总额增长59.9%。信息经济中以服务业为主体的数字内容产业增加值增长35.4%,移动互联网产业增长45.9%,电子商务产业增长46.1%,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增长28.6%,远高于传统服务业增速。

  由此可见,只有不断培育新供给,才能给中国经济找到新的发展动力。培育新供给、新动能与去产能、去库存,是相同方向并排而行的两条河流,只有它们汇聚成一条河流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

  改革下一步要动奶酪、啃硬骨头

  下一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应该在哪里?我们认为应该在要素市场、关键领域和垄断行业三个方面。

  在土地、金融、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上,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土地要素方面,为什么一线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土地要素市场长期处于人为的供不应求状态,是一个很大的原因;新供给新动力新业态的发展,也需要供给灵活,成本适当的土地要素支持,下一步城市的土地供给如何有序放开,农村的土地确权流转如何真正推进?都是需要研究和改革的课题。

  金融要素方面,金融的功能就是在储蓄者和企业之间用最低的成本架设一座桥梁,然而中国钱最多,中国居然钱最贵。一边是100多万亿人民币的巨额储蓄,另一边是中小企业融资贵、融资难。中国的金融机构不但没有在二者之间架设桥梁,还在二者之间挖了一道深不见底的鸿沟,这种状况应当如何消除,真正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人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经济发展的首要要素,在全面二胎政策放开之后,还应当怎样进一步改革户口、社保体制,进一步实现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培育和延续新的人口红利?

  在医疗、教育、交通等很多关键领域,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已经暴露得很充分,是该动真刀真枪的时候了,以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例,不论是魏则西事件还是不断发生的伤医案,仅仅是医疗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一个侧面,任何微小事件都可能迅速引发全社会的不满。所以这种情况下要尽快展开医疗供给侧改革。在教育、交通等领域也是一样。国家花了很大的力气,投入很多的资源,为什么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都对我们的教育不满意?网约车缓解了城市居民的出行压力,也带来了一定的管理困难,但是过高的户籍和车型要求是不是有利于新供给的涌现,对创新、试错的态度,到底应该放还是应该收?在国企、财税等关键领域,中央的改革思路已经明确,下一步需要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推进。

  在能源、资源、电信等垄断行业,应当如何让各方资源公平进入,来激发这些行业的活力,促进新供给涌现,更新供给结构,降低供给成本?这也是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衡量改革成效的标准是解放生产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讨论衡量改革成效的标准。我们认为,衡量供给侧改革成效的标准应该是解放生产力。从短期成效来看,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转型的力度,转型需要依靠完善的要素市场和强大的社会保障,推动生产要素从供给过剩、供给老化的行业向新供给形成、新供给扩张的产业转移。二是放手的效果。通过简政放权,市场主体的成本降低了多少?通过放管结合,民间投资的活力增加了吗?通过优化服务,创新创业的环境改善了吗?总体而言就是新供给新动力涌现的障碍和约束减少了没有? 三是改革的深度。通过深化改革,提高要素供给效率,全面降低要素供给成本,让人口与劳动、土地与资源、金融与资本、技术与创新、制度与管理五大财富源泉充分涌流。

  从长期成效来看,只要认真贯彻三中全会“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创新增长方式,中国经济就一定会焕发新的增长活力。

  (张海冰,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