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唐宋时上海就并非寂寂“渔村”(图)

2016年12月16日 13:24   来源:东方网   江曾培

  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上海在元代设县以前,只是一个不起眼的“东海渔村”,只是近代以降才走向繁华,因而有“百年看上海”之说。日前公布的关于青浦区白鹤镇的青龙镇遗址的考古成果,以大量出土文物颠复了这一看法。青龙镇于唐天宝五年即公元746年即设立,在唐宋时期万商云集,百货交汇,乃当时的“东南巨镇”,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港口。

  应该说,关于青龙镇在唐宋时的繁荣,史册上也略有记载,当时被誉为“小杭州”,我曾在青浦博物馆里看到过对它的介绍,但由于缺少文物实证,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认识。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于2001年开始对青龙镇遗址展开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6年来发掘出土了六千余件可復原瓷及数十万片碎瓷片,这些瓷器绝大部分为南方窰口,如唐代的越窰、德青窰,宋代的龙泉窰、景德镇窰,运到青龙镇后,转口销往高丽与日本。考古发现的瓷器与文献记载相印证,证明了青龙镇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之一,为海上丝路研究增添了新证。

  今年9 月,考古队还发现了文献记载中的青龙镇隆平寺的塔基,解决了青龙镇北部一个关键性的地标。在隆平寺塔基发现了保存完整的地宫,内有古钱币万馀枚,其年代较早的为五铢,最晚则为天禧通宝。地宫中置套函,函外左右各有一座阿育王塔。套函共有四层,最外为木函,向内依次为铁函、木贴金函、银函。银函底部铺有一层彩色宝石,上置一尊释迦牟尼涅槃像。此外,在木函内还装藏有银箸、银勺、银钗、银龟、铜镜、水晶佛珠等一批供奉品。本次发掘在套函内发现了一个铜瓶,瓶内装有四颗圆珠,其中三颗为水晶质,它们应当就是佛教圣物舍利,这一发现也与文献中关于隆平寺塔“中藏舍利”的记载相符。被重新发掘的隆平寺塔,据估测高达50多米,不仅是一个佛塔,同时是一个灯塔,当年这个佛寺建在吴淞江边上,以佛塔点亮的灯,作为指引航向的标誌,和航运紧紧结合。

  这些考古成果证实了青龙镇在唐宋时期人口、贸易、宗教等方面的繁荣,显示了上海这片土地在唐宋时期已不再是寂寂无声的“渔村”。

  上海地区的历史,近代以来史料较多,研究成果也多。史前的情况,通过崧泽、福泉山、马桥、广富林遗址的发掘,也多有收获。而对唐宋时代及其以前的历史状况,文献记载较少,需要通过考古来补充与展现。对青龙镇遗址的考古,填补了唐宋时期上海考古的空白,重现了“东南巨镇”的景象,提高了人们对上海在唐宋时期城市文化发展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青龙镇的繁华得益于它的地理位置。唐宋时期,青龙镇位于吴淞江下游,与海相接,具有独特的航运条件,因而成为海上贸易商贩的聚集之地,它将上海作为对外贸易重镇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后来,随着吴淞江的变迁、淤塞,大的商船进不来,只能往东迁,迁到了上海镇。再后来上海镇淤塞,到明代以后开了黄浦江,成为新的入海口,城市中心又迁到了吴淞江口,在这里兴建了现代的上海城和上海港。这表明,上海以水兴市、以港兴市的特性,在千年之前已经铸就了。

  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家发展的大战略「一带一路」的重要一环,已经连续举办两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活动,泉州、福州、广州等9个城市与希腊、加拿大与澳洲等9个国家对接,签署《9+9国际旅游合作联盟框架协议》,上海并不在其中,这在青龙镇这一“巨镇”面貌被历史埋没时,是可以理解的,但当它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贸易港口的历史被证明后,相信这一情况将会改变。

  考古是通过对地下的古代材料的发现,来直接触摸认识历史。培根说:读史让人聪明。青龙镇的考古就让我们对上海的认识更清晰更全面,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还会提供人们对上海历史更多的认识与思索。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