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众人观望时 你敢挺身吗

2016年12月15日 10:18   来源:人民日报   朱 磊

  面对道德选择,多一些敢于破局的人,而不是围观,社会环境才会更好一些

    

  朋友最近因为常常挤公交,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但凡车上有第一个人主动让座,这辆车的让座率就一定会高,反之,大家就会大眼瞪小眼,即便求助的眼光扫到身上,也会被忽视,“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破局者站起来。只要我有位置,我一定做第一个!”朋友斩钉截铁地说。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鲜见,排队时,有人插队,如果没有人站出来大声斥责,人人都会选择忍气吞声,其结果,是更多人选择插队,反之,一旦有人站出来,一定会得到很多人的声援,这个队伍的秩序也会比较良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往往喜欢选择观望。打破道德困境和尴尬,往往需要有人第一个站出来。多一些这样的破局者,该不该主动让位,要不要扶一把,可不可以插队,能不能诚信一些……这些踩在基础道德准绳上的争辩和讨论,才会少一点,社会环境才会更好一些。当然,破局者也需要多一些社会的声援、媒体的鼓励和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很多地方开始探索以政策来为见义勇为者护航,防止他们流血又流泪;以法规来鼓励搀扶老人者,保护他们免遭讹诈;建立志愿者和社会义工积分系统,支持大家为社会贡献力量。只有形成好的氛围,才能够看到更多人成为第一个站起来的破局者。

  想起了上学时的一件往事,因为长途汽车晚点,大量旅客滞留,好不容易一辆大车蹒跚走近,立刻引来人流涌动,老人小孩顿时被卷裹其中,任你车站管理人员怎么喊也无济于事,一时秩序大乱。这时,一个略带沙哑稚嫩的声音突然冒出:“是学生的站到这边来,我们给大人看看什么叫排队乘车!”循声望去,一条瘦弱的臂膀高高举起,一个大学生模样的青年站在边上大声呼吁着,小小的沉寂后,更多学生模样的乘车者放弃挤车,站到了呼喊者边上,拥挤的人流也慢慢归于正常,虽然学生们几乎都没有能够上车,但是车站组织者当场又协调了一辆大巴,主动要求将每个最终没能上车者送到家门口。

  直到今天,那嘶哑的嗓音,那瘦弱的臂膀,仍然印刻在我脑海里。我和朋友的想法一样,在我力所能及的时候,对于每一位真心需要帮助者,我会毫不犹豫地去伸出援手,你呢?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