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个人信息泄露 须向立法寻路

2016年12月13日 07:45   来源:西安晚报   王聃

  你所有的隐私信息,包括开房记录、名下资产、乘坐航班,甚至网吧上网记录信息,只要有人付钱,就可以轻易被查到。这是否让你不寒而栗?还有,四大银行存款记录,手机实时定位,手机通话记录,他们也都能查到,而且声称7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近日,记者在网上只花费700元就买到了同事的上述信息,更可怕的是,竟然有第三方软件为这样的服务提供担保,整个交易已跃升到了“平台化”的地步。(12月12日《南方都市报》)

  700元!何其便宜,又何其挑衅的价格。关于个人信息泄露的新闻,虽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听闻甚至遭遇过不少,但倘若不是媒体的报道,我们大概很少能够想到,只要他人愿意支付极小的代价,我们就会成为“裸奔的人”。此种“裸奔”程度更令人怯于想象,譬如新闻中就提及,只要提供某人的手机号码,与600元的费用,相关的“服务商”就能在半个小时内查询到他人的手机定位,内含地图、经纬度信息,与真实信息并无二致。

  但具体到记者的这起信息泄露事件调查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犹不止于此。如新闻所调查,所谓的个人信息泄露早已成为完整的产业链,个人信息的买卖“服务”中,竟然还出现了专门的第三方担保平台。另外,此种个人信息的泄露途径早已无处不在。在微博、QQ群、腾讯微商店、淘宝等平台皆有大量提供查阅个人信息的服务商,有的服务商还会单独开发官网,以“商务专业调查”“防人肉搜索”等为名提供“人肉搜索”服务。

  现在还不能确定,此种如影随形且成规模的个人信息泄露,到底是怎样而发生?它又是在哪个环节开始沦陷?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如此现状,只能反证现实中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举措仍然显得孱弱,乃至是虚置。这其实也是一种可以想象的结果:虽然早在2013年,我国就出台了首个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公安部门对个人信息泄露的打击与整治行动也一直在进行,但不得不承认,由于高位阶法规的缺失,政府部门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始终难以形成合力,这正是个人信息“裸奔”的根源。

  要让公共舆论场里的个人信息泄露难题被破解,根本之途,依旧在于向立法寻路。具体说来,就是迅速制定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在立法上完成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顶层设计,明晰社会、企业、监管部门与公民在个人信息保护中的对应法律责任。只有法律责任被明晰,只有相关的惩戒力度被前置,再配加以严厉的职能部门治理与监管,个人信息泄露行为,才能真正从源头被治理,从源头被消除,而非止步于现在“发生一起打击一起”的尴尬境地。

  不能再对个人信息泄露轻慢以对了,不能再经由极端事件来表达“个人信息保护刻不容缓”的共识了。大数据时代,让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成为一种可能,但它的另一个属性应该是安全。大数据时代里,每个人都不应该成为“裸奔”的人。可以肯定,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已形成产业链的个人信息买卖,必须被全方位地去遏止,有赖公民、企业、政府部门、立法机构共同参与。一个“透明”的社会是没有安全感的,这不妨从加速《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来破题。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