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在瑞典亲历诺贝尔奖盛典

2016年12月12日 07:25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付一鸣

  诺贝尔奖是瑞典最响亮的一张国际名片,无论是每年10月诺奖得主名单的公布,还是12月获奖者们来瑞典领奖,都是这个北欧小国最繁忙、最热闹的时候。今年12月6日开启的2016年诺贝尔周再一次将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瑞典。12月10日是瑞典工业家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每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都安排在这一天举行。

  按照惯例,诺贝尔基金会每年仅在诺奖颁奖仪式和诺贝尔晚宴现场为12个国际文字记者和7个本国文字记者提供席位。作为新华社常驻瑞典的代表,笔者再次应邀出席10日在首都斯德哥尔摩市中心音乐厅举行的盛大颁奖仪式。

  下午3点,被极夜笼罩的斯德哥尔摩已漆黑一片,天空中飘着纷纷的雪花。位于王宫对面的宏大酒店热闹非凡,耀眼的金色水晶灯下,身着燕尾服的男士们和晚礼服的女士们把酒店大堂挤得水泄不通。下榻在这里的获奖者及家人、嘉宾们被分组有序地引导上即将开往音乐厅的专车。大堂外的飘雪中,是为了捕捉获奖者真容而早早就簇拥着的摄影记者,记者们的闪光灯照时不时连成一片。

  因有王室、政要和各国嘉宾的出席,音乐厅的安保工作马虎不得,笔者手持颁奖典礼的邀请函经过严格查验核对后才能入席。音乐厅舞台正中间靠前的地上有一个大写的“N”异常醒目,它代表着诺贝尔奖。依照惯例,主办方用从诺贝尔去世的地方——意大利圣雷莫运来鲜花装饰颁奖仪式台。

  现场座次很有讲究,仪式台前半部右边四把金边椅坐着瑞典国王、王后以及女王储夫妇;左边九把椅子坐着今年诺奖得主。后半部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卡罗琳医学院诺奖委员会成员、文学院院士、诺贝尔基金会董事会成员以及一些前诺奖得主。仪式台下最前排坐着诺奖得主家人、诺奖评选机构代表、瑞典政要及外国使团。

  当地时间10日下午4时30分许,颁奖仪式在瑞典王室乐曲“国王之歌”的歌声中正式拉开帷幕,诺奖得主们逐一登上领奖台就座。诺贝尔基金会主席卡尔-亨里克·赫尔丁首先致辞说,现今战争不断,恐怖事件此起彼伏,全球的天空被阴云笼罩着……在这样的时期,更凸显了诺奖“旨在嘉奖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重要性。

  荣获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化学奖得主为让-皮埃尔·索瓦日、弗雷泽·斯托达特、伯纳德·费林加,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大隅良典,文学奖被授予鲍勃·迪伦,经济学奖由奥利弗·哈特和本特·霍尔姆斯特伦获得。

  在每个诺贝尔奖项评选委员会代表用瑞典语分别介绍获奖者的成就之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和每位获奖者握手并颁发他们诺贝尔奖证书和奖章。颁奖典礼后的两天内,得主们陆续前往诺贝尔基金会,取回10日晚宴被用于展出的奖章和证书。今年每项诺贝尔奖的奖金还是800万瑞典克朗(约合88.3万美元),由于瑞典克朗贬值,奖金价值连年缩水。

  遗憾的是,迪伦缺席了颁奖典礼,也没有派代表领奖。在文学奖评委会代表宣读完其成就后,现场乐队和歌手表演了其作品《大雨将至》。因异常紧张和激动,女歌手演唱过程两度中断,她用颤抖的声音及舞动的手势继续唱完后,引起现场强烈共鸣。

  坐在笔者身边的瑞典《每日新闻》科技记者感慨地说:“每年这时我都无比激动,因为公众的注意力会再次聚焦在科学上。”

  颁奖仪式在瑞典国歌《你古老的光荣的北国山乡》中结束。现场的瑞典人都不约而同跟着激昂的旋律自豪地大声唱起来。可以看出,这不仅是他们对祖国的歌颂,更是对人类科学研究与进步的美好憧憬。(付一鸣)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瑞典在巴以问题上的尴尬    2014年10月10日
  • ·瑞典教育分权有伤公平    2014年02月14日
  • ·瑞典缘何成为世界最佳养老国度    2013年10月11日
  • ·提防向善之心“屈服于习惯”    2014年09月28日
  • ·瑞典骚乱:福利国家的移民困境    2013年06月0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