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视野、辩证思维、长远眼光看待中国经济

2016年12月06日 12:32   来源:宣讲家网   李俭

  多年来,国际舆论场上,每当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时,“中国威胁论”便四处传播;而每当中国经济发展放缓时,“中国崩溃论”便甚嚣尘上。两种声音此起彼伏,“捧杀”、“ 棒打”交替使用。眼下,依据民间投资放缓、人民币贬值等,境外唱衰中国经济之声再度响起。而国内一些人也产生疑虑,信心受挫。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形势?我们大家要认真对待,观察中国经济,一定要客观、理性、科学。

OVrP-fxprucs6362875

  第一,以全球视野来衡量。“要想读懂中国,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有国际视野,要进行全方位的国际比较”,这是一位专家所讲。中国经济并非行进在真空里。中国确实是在降速,但用全球眼光看,这仍然是屈指可数的最高增长率之一。它发生在全球GDP总量第二的国度里,意味着新增的经济总量相当可观。全球都在面对转型难题,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盘旋在欧美亚,谁也逃不脱它的影响。中国当然不能例外。但在众多发展中国家中,中国鹤立鸡群;在“金砖国家”中,中国位列前茅;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毫不逊色,而且令人刮目相看。比如,新兴经济体中的印度稍好一些,但其经济总量与中国相比,只是中国的五分之一;资源依赖性的国家像巴西现在经济状况堪忧,俄罗斯则受到石油、铁矿石价格的下跌受到严重影响和冲击。比如,发达经济体中,欧盟包括日本都在加大量化宽松的力度,但欧盟就业压力极大,还有难民危机,南北经济的结构性不平衡问题也比较突出。日本则遇到了空心化、老龄化的问题,安倍经济学本身也是强弩之末。状况最好的也就是美国,但好的也不是那么太令人满意,因此加息政策迟迟不能推出,美联储说今年四季度可能会加息,但有一个前提:是要看具体的经济指标。而具体的经济指标又不足以支持它加息,主要问题是通货紧缩,CPI只有0.2、0.3的增长速度,物价水平如此之低,又怎么能够加息呢?按照常理,明年二季度能不能加息都应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更重要的是美国的消费恢复、房地产的恢复、就业的增加等,都不令人满意,特别是这两年美元的升值导致了美国的竞争力下降,出口严重受阻。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预期是3.1%—3.2%。

  现观察中国经济,形势却是大相径庭。国家统计局9月27日发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4%,增速比1—7月份加快1.5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利润同比增长19.5%,增速比7月份加快8.5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月度最高增速。工业生产销售增长加快;价格继续回升;单位成本继续下降。有着经济“晴雨表”之称的全国铁路货运量,2016年8月达到2.79亿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98万吨,同比增长1%。虽然增量微小,但这却是近三年来首现增长。1-8月,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约16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7751.2亿元人民币(折合1180.6亿美元),同比增长53.3%;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8716.8亿元人民币(折合1327.7亿美元),同比增长6.2%;8月末我在外各类劳务人员97.8万人。1-8月,我国内地对中国香港、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和日本七个主要经济体的投资合计876.6亿美元,占同期我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4.2%。对美国投资流量增长迅速,增幅达193.2%。青岛海尔并购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家电业务项目,实际交易金额达55.8亿美元,为8月当月我企业完成交割的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

  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承包工程业务也快速增长。1-8月,我国企业与“一带一路”相关的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近4000份,合同额合计达698.2亿美元,同比增长28.3%,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2.6%。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承揽的埃及新首都建设项目合同额达27亿美元,是今年以来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中标的最大承包工程项目。

  鉴于中国最新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指标有所改善,多家外资机构纷纷上调了中国下半年乃至明年的增长预期。巴克莱资本经济学家常健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将中国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GDP的增速分别调高了20个基点。国际金融协会发布的最新报告也上调了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特别是前不久G20杭州峰会,世界治理的中国方案,不仅给世界带来曙光,而且充满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

  以全球视野来衡量,中国经济发展虽然困难不小,但总体形势趋稳向好却是客观现实。国人应该充满自信。

  第二,以辩证思维来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战略定力,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辩证思维是一种历史地、全面地、系统地看待问题的方法。总书记的要求,具有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对于研判应对当前经济形势、谋划长远发展,都是重要的遵循。

  历史地看,中国经济的增速正在换挡,“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7.0%”,人们喜欢用“这是多少年、多少个季度以来的最低”,来描述这个增速。只听这一句话,觉得太憋屈了。可这个时候恰恰要多看一眼——10年前的一个百分点解决80万人就业,5年前的一个百分点解决120万人就业,而2015年的一个百分点解决175万人就业。换句话说,眼下的“7.0%”,可能相当于5年前的“10%”。这是历史眼光带来的纵向坐标。这种观察当然也帮我们看清难题: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山西省、河北省这些在增速排行榜上居于后位的地区,本质上,不是增速落后了,而是转型落后了。过去十几年里他们都在谈转型、促转型,但恐怕决心不足、办法不多。现在,或许叫“置之困境而后生”。历史送给今天的落后者们,一份攻克转型难题的特殊压力、难得契机,我们相信和期待他们努力迈步向前推进。

  全面地看,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的本质,最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新常态就“新”在这三个方面。这些特征过去不曾出现,是新世纪以来,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这三个特征的总和也就是新常态的本质规定。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也就是要准确把握好这三大特征。从各种因素的综合考量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高速增长的历史阶段已经过去了,在过去整个经济基数小、要素投入大、环境资源约束不十分明显背景下,我们创造了三十多年的两位数增长率,而今经济体量增大、要素投入不能持续、资源环境约束已经十分紧迫的新条件下,那种高速增长已经不可能了,无以为继了,必然地要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年增长7%左右,虽然增速是下降了,但发展并没有下降,2015年6.9%,一年新增相当于1996年GDP总值还要多,也超过年总产值6800多亿的瑞士。一年新增一个“瑞士”,这是了不起的成绩。而且,这种中高速,是在挤掉过去GDP水分之后的增速。新常态既是一个量的概念,更是一个质的规定,与改革发展三十多年的水平相比是一个阶段性的质变。一方面新常态标志着前一阶段的结束,那种粗放式的规模扩张,简单的要素投入式增长阶段已经过去了,不能继续下去了。新常态、新阶段、新实际就是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阶段,就是创新驱动的新型动力增长阶段,一句话,依靠科学技术革新进一步推动生产方式的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把科技创新作为主动力的经济增长,构成为新常态、新阶段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

  系统地看,我国经济新常态是由原状态在内部矛盾的辩证运动、相互作用推动下发展而来,新常态又必然要由新的内在矛盾推动着不断向前发展。在我国,新常态也刚刚开始,旧状态的惯性依然存在,阻碍新常态正常发展的不合适的旧体制机制,旧管理模式、旧传统观念及其价值标准依然在发挥一定的作用。因此,表现为某些改革的迟滞,经济发展放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后,一批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改革之广度、力度前所未有,改革进入深水区、迈上快车道。比如,截至目前,国家已取消和下放586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提前完成取消和下放1∕3以上审批事项的预定目标。3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中央层面批准项目累计减少了76%。目前,“三证合一”也在推进。“十三五”规划建议,又把改革摆在关键位置。我们完全可以期待,深层次改革,必将释放多重制度红利。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