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涌:中国经济还有很多牌可打

2016年10月20日 09:29   来源:环球时报   

  国家统计局19日发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其中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这一数据在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6.5%—7%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区间,可谓“略好于预期”。然而,一些专业人士和民众综合房地产贡献率近一成、PMI指数徘徊于临界点等信息,对经济前景依旧有些悲观。

  需要看到,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进入经济新常态。从中国经济发展史来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平均年经济增长速度接近10%。之前我们认为8%或7%已是中国经济速度的一个底线,但现在百分之六点几的速度我们仍可以接受,原因是中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阵痛期。

  单纯从数据上看,中国经济要实现年7%或者8%的增长速度是没有问题的,按以往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式来实现这种增长并不难,中国也有大量的资金可以提供。但是中国没有这么做,原因就是要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积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以此调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重构心理预期底线。目前经济发展的内外不确定性在增加,新的风险也会再出现,我们应保持对经济的审慎乐观态度,注意防控经济风险。从全球角度来看,中国前三季度实现6.7%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份成绩单还是非常靓丽的。世界经济低迷已经长期化,且这种局面很难短期内改变,中国经济已很难从国际经济中寻找到经济增长动力。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外贸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全球需求不足且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导致外贸对GDP增长出现负贡献。

  更宏观的层面看,全球经济遇到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尤其是遭遇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都没有出现的系统性问题。新出现的系统性问题主要表现是经济金融化程度过高。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一地鸡毛,很多企业出现亏损,资产负债表无法平衡。在新技术和产业经济革命曙光出现之前,世界经济在泥潭中可能越陷越深。

  与全球经济相比,中国经济比较乐观的是并未出现经济系统化问题,经济金融化远达不到西方国家和部分新兴国家的程度,我们遭遇的困难要比其他国家小得多。中国经济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政策工具箱里还有很多工具。无论是财政手段,还是货币政策,跟西方国家比起来都还有很大的空间。另外,中国手里还有西方国家没有的产业政策工具。事实上,东亚经济模式主要靠的就是产业政策,这方面我们可优化的空间非常大。

  接下来的关键是我们怎么打好手中的牌。为此需要守住一条底线:不能跟风一些西方国家,搞经济金融化。那种方式虽然短期可带动经济繁荣,但长期来看,会让经济陷入泥沼。中国经济的突围不在经济虚假化、金融化,还是要在制造业上努把力。(作者是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由环球时报记者倪洪章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