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现代治理敦风化俗

2016年12月06日 08:26   来源:人民日报   刘成友

  对转型期的中国而言,移风易俗应与基层治理、社会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从构建新的文化环境的角度在更高层次上予以考虑

  古人讲,习俗移志,安久移质。人文风俗无论好坏,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群众喜欢什么,反对什么,都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端倪。对推进社会治理和文明现代化而言,移风易俗无疑是重要的一环。日前,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电视电话会议,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中国长期是一个人情礼法社会,婚丧嫁娶、生儿育女、养老送终等民风习俗,看上去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仪式和习惯,却对百姓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也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根植于传统农业社会的那些风俗,并未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而自然升级,而是作为一股习惯力量发挥着复杂的作用,亟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治理文化予以重塑。

  人文风俗背后,一般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在支撑,但更重要的是,它经历了一个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因此,移风易俗,要以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去打败错误、低俗的价值观,但这个过程必须以人民群众认可的方式去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把握好这一对关系,移风易俗才不至于变成一厢情愿。

  比如,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改善,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的风气,在一些地方又有所抬头:生子、当兵、升学等,都要大操大办;结婚彩礼要“万紫千红一片绿”(一万张5元,一千张100元,以及50元钞票若干)、要“一动不动”(一辆汽车一套房)等,讲究越来越多。这种物质生活丰盈之后带来的不良风气回潮,其实是因为新时代的生活规范尚未形成,被旧有的恶风陋俗钻了空子。许多群众也苦不堪言,只不过囿于传统习俗和人情世故,难以挣脱。像这样早已与时代脱节,变了味、走了样的习俗,以及一些迷信化、低俗化的风气,既不符合现代文明,也并非人们内心真正的向往,就应该以更坚决的态度反对,而不能被“纸老虎”吓住。

  当然,这不等于一简了之、一禁了之,而是以可行的新风俗取而代之。比如近年来,山东大力推进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在农村普遍建立红白理事会,取缔“二次装棺”、庸俗表演和吹鼓手,一些吹鼓手转而加入或组织庄户剧团,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去了。有的农民说,过去一家有喜事,全村忙活,表面风光、内心叫苦;现在随礼不坐席,随礼最多50元。个别村坚持“一元礼”,更是带了个好头。一位基层干部说,一开始感觉千百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改变起来很难,但只要有人领头顶住闲言碎语,群众的支持度超出了基层干部的想象,说明匹配现代生活方式的习俗文明乃是人心所向。

  社会治理一定程度上是人心治理,制度对人产生刚性约束,文化调适人的心灵和精神。对转型期的中国而言,移风易俗应与基层治理、社会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从构建新的文化环境的角度在更高层次上予以考虑。只有构建一个更健康、更文明、更现代的文化环境,才能树立健康的价值观,抵御低俗之风,让人民群众在良风善俗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2016年11月28日
  • ·限号是带着歉意的治理手段    2016年11月22日
  •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2016年11月21日
  • ·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观    2016年11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