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从朋友圈刷屏到爆料反转,只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却让全民都面临了一场“这到底是不是骗局”的考验。虽然这件事情的核心事实已经比较明确了,但类似的社会募捐依然有很多,“互联网+慈善”的环境亟待净化。
规范“互联网+慈善”行为,无非两种手段,一靠自律,二靠严管。
想要解决捐款信息真假难辨和善款的监督问题,引入有公信力的慈善组织或募捐平台进行鉴定和担保或许是一个可行的方案。至于使用善款的需求,公募机构会根据需求紧急程度来判断,紧急的筹款过程中可先拨付一部分;一般筹款停止后,材料、发票均齐全的话,一周内可打款,但需分两次以上分批打款,确定第一次确实实施了再拨付第二笔。
不要低估社会监督的力量。利益相关的地方,一定有无数双眼睛盯着。“罗一笑事件”的反转之所以来得如此迅速,就是人民群众用放大镜审视事件中每一个瑕疵的结果。罗尔和他的朋友们也该有心理准备接受舆论的检验。
“罗一笑事件”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它很可能成为《慈善法》施行后的第一案。没有公募资格的P2P公司面向公众募款,已经涉嫌违反《慈善法》,不少公益界人士认为,鉴于此事的影响力,完全可以成为慈善法施行后的第一案。借由此案可以探讨一些灰色地带,比如打赏、公众号配捐的定性等。
此外,在关于“罗一笑事件”的公共讨论中,有观点提到个人用户的信息核实责任和平台方的监管责任。确实,每个转发捐助信息的人都要尊重自己的朋友、尊重自己的朋友圈,你的每一次转发都是一次“背书”。
对于营销者,通过营销激励更多人参与慈善无可厚非,但不能以榨取别人的同情心为目的,踩踏法律红线,给相关人等造成伤害。社交网络和平台在“互联网+慈善”面临失控时也可以适时介入,事实上平台已经在这么做了。为了解决因运营者故意引导用户而造成信息刷屏的问题,微信有“诱导分享”的防范机制,比如“罗一笑事件”事件中,《耶稣,请别让我做你的敌人》一文现已因涉及诱导分享已被屏蔽。微博也有谣言舆情监测和辟谣系统。在防范通过“赞赏”进行募捐时,微信有“赞赏”的熔断机制,必要时直接关闭了为罗一笑募款的某P2P公号赞赏功能一个星期。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赋予个人和平台太多的责任,平台的介入尤其要慎重。“互联网+慈善”环境的净化,最终要依赖于信息公开。在一个能充分报道充分监督的信息市场里,真骗子不会横行太久。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