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保护旅游者权益 提升幸福产业含金量

2016年11月30日 09:43   来源:广州日报   谭敏

  旅行社在指定具体购物场所或者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时应当明码标价;对于指定购物与自费项目,旅游者拥有选择权、拒绝权和反悔权;30日内,旅游者可要求旅行社退货、退款并先行垫付费用……11月28日,国务院法制办就《旅行社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

  这次修订草案送审稿是国家旅游局将2002年颁布实施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和2009年颁布实施的《旅行社条例》进行合并修订,并起草提交的。从新条例的条款不难看出,与现行法规相比较,这次调整的幅度是比较大的,最突出的是加大了对旅游者权益的保护,规范旅行社的经营管理,不少条款直指“零负团费”“不合理低价”“强制购物”等长期深受百姓诟病的问题。

  毫无疑问,新条例一旦通过,将大大增进旅游消费者的幸福感,对于那些旨在为顾客提供高品质服务的旅行社是利好,而对于那些不规范的依靠“不合理低价”“零负团费”吸引游客的旅行社则是重大打击。条例的实施,将规范旅游市场,促使行业洗牌,有助于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消费结构逐渐升级,大众旅游时代来临。旅游已经从少数人的奢侈消费变成了普通百姓的必需消费。每逢节假日,国内外景区纷纷开启中国游客“人山人海”模式,买买买也成为旅游标配。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对全球旅游收入的贡献年均超过13%。2015年,中国国内旅游超过41亿人次,支出额占居民消费支出10%,出境旅游1.2亿人次,旅游收入4万多亿元。中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超10.8%。旅游业还大大拉动了相关的餐饮、住宿、民航、铁路客运等行业。此外,旅游业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舞台,2015年吸纳就业人数约占全国就业总数的10%,各种“互联网+旅游”的新产业模式大量出现。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近年来,国家对旅游高度重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把旅游列为消费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出席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时,他又提出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的概念,旅游业被置于“五大幸福产业”之首,这些都凸显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日益重要的功能与作用。

  旅游业正在进入黄金机遇期,但是,能不能把握机遇,真正实现“幸福在哪里,旅游告诉你”,这对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业,是一个以人的精神需求为服务对象的行业。因此,在各种产品和服务中,只有致力于提高游客的幸福感与愉悦度,满足游客不断增加的对旅行深度体验的个性化需求,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以旅游者的需求为本,保护旅游者权益,就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与核心。旅行社条例的修订,从细节上呼应了已通过实施的《旅游法》,也正是从法规层面提升旅游这一“幸福产业”的含金量。目前,在各地进行的导游自由择业、旅游巡回法庭等旅游管理方面的试点,也无一不指向保护旅游者权益这一核心环节。期望随着市场的进一步规范,旅游产业能够领跑幸福产业,成为中国消费经济发展新动力。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杨雄:提高“简政放权”含金量    2016年05月12日
  • ·证不在多,含金量高则灵    2016年05月11日
  • ·“有态度”的发布更有含金量    2016年03月16日
  • ·地方本科转型如何才有含金量    2015年11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