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属于典型的“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这一本质特性决定了,信息公开透明方面,它无疑最缺乏主动公开透明的动力;它的所有公开透明的动力,也完全都来自压力。
------------------------------------------------------------
《2016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近日发布。这份由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以省级财政透明度为研究对象的报告,自2009年开始,至今已发布了八次。围绕今年的报告数据,舆论惊呼仅有宁夏、湖南两个省及格。其实如果对照去年以及前年的数据,今年的成绩还算是好的。不仅在平均分上,较去年有所提高,而且还出现了两个分数及格的省份。查询一下报告往年的数据,上一次的“及格生”出现在2013年,这是此项报告历史上,“首次”出现及格。
按照这份研究报告的看法,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呈现“小幅稳步上升”的趋势。但毋须讳言,这样的“小幅”的确有些太小了,距离信息公开的要求和公众对公共财政透明的期望还相距甚远。
尽管从乐观的角度看,“小幅”的上升终究也还是上升,但问题恐怕恰恰就在这里:推一下动一下,不推不动,甚至还会后退。总结进步缓慢的原因,有专家归纳了三条:一是公开意识缺乏;二是领导而非制度的作用偏重;三是法律保障较为欠缺,级次不高,要求也不高。很显然,专家的分析是准确到位的。其实最为本质的,就是推动公开透明的“压力”远远不够。
公共财政属于典型的“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这一本质特性决定了,信息公开透明方面,它无疑最缺乏主动公开透明的动力;它的所有公开透明的动力,也完全都来自压力。
目前财政透明来自社会的压力,除了上海财经大学每年发布的以省级为主的财政透明度报告,还有一个清华大学发布的、主要侧重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的报告。两个报告互为补充,经过几年的执着努力,都取得了广泛的关注,有力推动了中国省级财政透明的进步。
但是,简单考察公共财政公开透明的进展就会发现,压迫地方财政透明的压力,主要还是自上而下。也就是循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预算法实施条例》这条线,主要由财政部不时加码,进而实现财政公开。例如,2009年3月,财政部首次公开中央财政收入预算、支出预算;2010年,公开范围从4张表扩大到了12张表。2011年,财政部开始公开上一年全国财政的决算信息。前几天,财政部又下发了《地方预决算公开操作规程》,进一步明确地方财政预决算公开的某些细节方面。地方财政公开,也大体是照着“上面”亦步亦趋。
这样的推一下动一下,虽然有行政规范上的客观约束,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目前财政透明的推动和进展主要还是取决于“上面”。这个“上面”,既包括财政行政部门,也包括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因而现实来说,如何使得“上面”保持财政透明的持续压力、动力以及一定的力度,就成为当前面临的根本挑战。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