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认为,对创业者来说,最需要的并不是成功以后的锦上添花,而是创业初期的雪中送炭。政府部门真正要做的,当是扶持正走在创业最艰难路段上的那些创业者,只有让创业项目“活下去”,才有机会享受创业创造出的价值。
日前,上海人社局就业促进中心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在100名16-64周岁的上海市民中,有12人正在进行创业。每9位青年中就有一位创业者,青年群体已成为创业主力军。(11月27日《人民日报》)
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成为创业主体,不仅已经是创业市场的一道靓丽风景,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希望所在。而如何才能让这些创业者把梦想蓝图变成现实,给创业者关怀,为创业者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课题。这其中,多给行走在“创业路上最难那一段”的创业者雪中送炭,往往就可以助力梦想的种子发芽。
然而,现实中服务创业者仍存在着“重两头、轻中间”的问题。中央很重视,创业者很积极,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却“光说不练”的现象并不罕见。中央出台了很多政策,也安排了很多资金,创业者跃跃欲试。而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么迟迟落实不到行动上,没能充分给予创业者实实在在的支持,要么对创业成功者的支持力度很大,而对初创者的支持和帮助明显偏少,有的甚至还设置了障碍。
事实上,对创业者来说,最需要的并不是成功以后的锦上添花,而是创业初期的雪中送炭。没有锦上添花,创业者或许会少一些荣誉、少一些政治地位、少一些影响力,但与此同时也少了一些应酬接待,或许还可以节省出更多精力专注于企业发展。可是如若没有雪中送炭,没有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很多创业项目就可能会夭折在初创期这段最艰难的路上。也许这些项目将成就下一个比尔·盖茨、马云,或是任正非……显然,这是创业创新之路上不应当发生的现象,而现实中却并不罕见。给创业者适当的支持,让创业项目“活下去”,才有机会享受创业创造出的价值。
“创业就像种子,真发苗了,就会有更多社会资源来对接”,陪伴这颗种子共度破土前那段“最黑暗的时间”十分重要。只有更多地为创业者雪中送炭,才能使更多创业的种子发芽,创业创新才能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为经济锦上添花。所以,鼓励企业和居民创业创新,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会议和文件中,也不能只乐于对成功创业创新锦上添花。对成功的创业者来说,社会资源已经较为充沛,让市场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即可;政府部门真正要做的,当是扶持正走在创业最艰难路段上的那些创业者。(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石
像李克强总理那样,为创业创新站好台!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