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环保督察掀起治污问责风暴

2016年11月25日 13:58   来源:东方网   沈栖

  今年7月始,中央环保督察组相继入驻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西、云南、宁夏等8省区实施为期一个月的督察。督察结果如何?统计显示:共计交办群众来电来信举报13316件,办结13074件,其中责令整改9617件,立案处罚2659件,立案侦查207件,拘留310人,约谈2176人,问责3287人,梳理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100个,不少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这些数据显然昭示出一个令人振奋的讯息,即:“央”字头的环保督察掀起了治污问责风暴。

  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严峻的问题,这是毋容争辩的事实。一度在“唯GDP”为政理念的驱动下,某些地区的经济是快速发展了,可是生态环境却乱象丛生,无怪乎,有识人士会发出“国在山河破”的浩叹。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表明我国政府追求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决心。然而,中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实实在在地威胁到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的公信力、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

  这里,不妨说说由土壤污染引发的粮食问题。我国政府在刚进入21世纪时曾花了10亿元普查土壤污染问题,有关方面却不曾公布详细资料。前不久,据《华商报》披露:我国被污染的可耕地已达1.5亿亩。若以18亿亩可耕地为基数,占全部可耕地8.33%。九三学社曾提交的一份议案分析:全国可耕地重金属污染面积在16%以上,部分地区相当严重,如广州有50%的可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污染,辽宁省八家子铅锌矿区周边耕地镉、铅含量超标都在60%以上,年产水稻2600万斤的湖南,由于镉超标,种出的粮食没有销路。

  生态的恶化、资源的流失、环境的污染,环保督察势在必行,时不我待!

  可以这么断定:环境危机也不止是“环境”的危机,而是我们自己的危机!不是吗?一些大企业既是污染大户,也是纳税大户,被某些地方政府宠着、护着,即便违法排污,环保部门也不敢有微词,更遑论依法关停了。环保部华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主任熊跃辉称:一些污染企业有“三不怕”:不怕环境监察、不怕环境处罚、不怕给老百姓造成损害;某些基层政府有“三不查”:老百姓不上访不查、媒体不揭露不查、高层领导不批示不查。很显然,“三不怕”很大程度上源于“三不查”,一些渎职政府与污染企业沆瀣一气,生态恶化势必愈演愈烈。人类自己造成的危机,最后危及的还是自己。如鹰潭,它在江西是个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个别村已失去了生存发展的能力,不得不整体搬迁,鹰潭政府花了3亿元帮助三个村,治理成本如此高昂,令世人震惊!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中央环保督察秉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原则,实现了从督企、督政向党政同督的转变,,自上而下地推动了环保责任落实到位。某些地区,或重点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或弱化环境保护责任目标在干部考核中的作用,或环保为当地发展经济建设让步,或对一些纳税大户排污网开一面,或光有象征性罚款而无根本性治理举措,这些问题的浮现,看似某些企业的违法行为,其实查找根源,无一不是党政的环保责任悬空所致。环保问责,必须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亮剑”,此乃建设生态文明的“牛鼻子”。

  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据悉,第二批中央环保督察正在厉兵秣马。根据安排,今明两年,中央将对全国各省区市全部督察一遍,可以预言:这场治污问责风暴将持续在我国形成强力威慑,也会有某些“关键少数”被问责,被查处。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