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惩戒直播伪慈善还需下点真功夫

2016年11月21日 07:14   来源:红网   磊磊

  今年十月初,一段网络主播在大凉山搞假慈善的直播视频曾刷爆网络(成都商报曾作连续报道)。19日,经成都商报记者多日来调查,实际上,在凉山做伪慈善直播的团队还有多个,直播内容五花八门,且目的都是为了吸粉赚钱。(11月20日《成都商报》)

  从媒体调查的情况看,将伪慈善的镜头对准大凉山这个相对贫困的地方,不仅只有“快手杰哥”这一个直播团队。借慈善之名给当地村发钱,直播完事后将其收回,其根本目的是为圈粉赚钱。这类伪慈善已经不是首次出现,虽然引发舆论强烈反响,但事实上这一极具讽刺意味的“慈善诈捐”并没有隐退的迹象。无非是媒体曝光一起,平台不痛不痒地封停涉事账号。

  类似于“快手杰哥”这样的好几个直播团队,已经在凉山进行了为期几个月的公益直播。当然,衣着悲情色彩外衣的公益是做给粉丝看的。从给老人喂食东西,到帮忙洗脚,再到让老人拿着数十张百元大钞摆拍,都是提前设定的故事情节。因为这样的直播更具“温情”,更能赢得粉丝的追捧,也更容易获得观众的礼物打赏。讽刺的是,直播过后,被捐助的主体往往只能获得微薄的辛苦费,或是一点面条,一件衣服,一条毛巾等。而那些拉着公益大旗的网络主播,从中获利则可达到六位数。这种鲜明的对比,刺痛的恐怕不只是粉丝的“爱心”,更是对整个慈善事业的伤害。

  伪慈善的背后,是粉丝经济的驱动。直播平台走近大凉山的贫困群体,并以煽情的道具编织出感人至深的故事,对于观看直播的粉丝而言是一种透支消费。这种别有用心的公益慈善,待被骗的村民反应过来后,会致使其心生强烈的反感。从先是感觉到“好心人”发钱的喜悦,再是收走钱的诧异,之后是苦等的失望,再到知道真相的气愤,这一连串的心理变化甚至可能影响村民对外界的态度和认知。不但老百姓受到的心理创伤难以饵平,给慈善扶贫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可能是不可逆转的。

  “哪里穷,就去哪里”。踩着生活在贫困中的老百姓的肩膀,实现自己月入数万的美梦,这类主播简直是恬不知耻。“摆拍诈捐”式的直播既抹黑了慈善,也过度消费了老百姓,有损当地百姓的形象。就法律层面而言,直播伪慈善已涉嫌触犯《慈善法》的相关规定。伪慈善背后的“真诈捐”,性质更加恶劣。虽然快手官方微博针对此事宣称,对查实利用直播进行伪公益的“杰哥”进行永久封号处理,但问题远不能就此作罢。

  层出不穷的直播乱象一再表明,现行的监管体系还太过薄弱。11月4日发布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指出,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黑名单管理制度,对纳入黑名单的互联网直播服务使用者禁止重新注册账号。这或许是一个新的起点,但遏制直播乱象绝不能仅仅依靠平台自治。不妨建立信用制度,由民众对其进行监督,让市场判断是否对其进行惩戒,确保信息流通从而实现监督作用,这或许比难以起到震慑效果的法律更具效力。

  此外,封禁违规账号并非惩戒涉事主体的撒手锏。若想避免伪慈善挖空社会公益根基的恶果,加大违法违规成本显得尤为重要。仅对违规账号封禁不免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将黑名单制度与个人信用挂钩,正契合对恶意骗捐零容忍的姿态。当然,落实这些办法有赖于监管部门和广大网民拿出真功夫,维护直播平台的秩序与消费不起的慈善公益。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网络直播借善名做恶事太卑劣    2016年11月08日
  • ·直播平台该摆脱野蛮生长了    2016年11月07日
  • ·直播虐杀野生动物,突破底线!    2016年08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