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在留学中的教育问题

2016年11月17日 08:18   来源:光明日报   范皑皑

  留学特别是低龄留学又一次成为教育管理和教育投资领域的热词,低龄留学似乎给固有的教育体系带来了创伤,学生和家长的用脚投票,给“底层放弃,中层焦虑,上层不玩”这样一条对中国教育的评价做了注解。另一方面,这似乎又为很多教育投资指明了方向——因为从海外游学到留学申请乃至留学后服务,从公立高中国际部到私立国际学校和美高,无论是留学培训和咨询机构,还是国际化教育的提供者正在从一条条的产业链交织成一张留学教育的网络。资本市场对国际学校的投资充满热情,有的机构指出2016年是国际学校发展的一个纪元之年,一些基金将国际学校作为财务投资的标的,一些教育集团也将国际学校作为投入的新方向,一些国外的优质中学前来寻求合作。留学是教育还是生意,对这一链条上的众多利益相关者而言,都是一个很好问题。

  留学是有传统的,无论来华留学还是出国留学。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而言,都可能带来直接的、长期的收益。但是这两项都存在一定的前提,于公,留学生需要回国工作才能带来更为直接的收益,否则就变成了智力流失(Brain Drain);于私,个人需要找到工作并获得较高的报酬,否则回报难以实现。但是,大数据告诉我们,这两个假设似乎都存在问题,“海归”变“海待”,薪酬也并不理想。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家长热衷于让孩子留学?北京大学“低龄留学与高中教育国际化”课题组的研究发现,出国留学的投资思维正在向消费思维转变,“培养国际视野”和“体验异国生活文化”是高中学生及其家庭选择出国留学的最重要的两项原因,为了更好地就业并非不重要,但是排在比较次要的位置。出国留学的决策对家庭而言已经不完全是一项期待有高收益的投资,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消费,受到预算的约束,不是太关注收益与回报,更为注重自我提升与过程体验,或者说更注重非货币化的效用而不是经济回报。

  人们的物质生活和财富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会生发出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那么,培养国际视野和体验异国生活文化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短期国际交流、游学,为什么要出国攻读学位呢?高中生的回答反映了我国高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尴尬地位,“国内名校总体质量不如国外名校”和“在国内考名校的竞争太大”是学生选择的两个主要原因。一边是国外高等教育在质量上的优势明显,一边是国外大学入学机会在数量上的选择多元,共同折射了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

  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试图通过出国读书逃避高考,若干事实证明,洋高考的负担并不轻,学生需要为出国进行大量的语言和学业准备。更重要的是,国外的大学并不是照单全收,他们是会退货的。不仅仅是对外国留学生,美国大学的本土学生中也有一定的比例将在大二年级辍学,所以大学的保持率是美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关心的问题。最新的调查已经扭转了我们出国留学的认知,并不是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才会选择出国,出国留学的群体越来越广,越来越多成绩优异的学生选择出国读本科,国外大学的门也越来越宽,越来越多的大学愿意接受学生的高考成绩作为申请依据。

  总之,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在留学选择的道路上,没有无法逾越的障碍,留学的低龄化、平民化已然成为一种新趋势。对于90后一代人而言,过程和品质可能远远比结果和数量更重要。他们的这一格言和态度同样照见了中国高中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未来。在受教育者的内心,高中教育甚至大学教育的筛选器作用可能会弱化,每个学段都需要很好地关注需求对象,重新认识自己的使命和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独特的体验,让他们在过程中有所收获。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副编审)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