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理论品格

2016年11月14日 17:16   来源:光明网   何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宏伟奋斗目标,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主题,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贯通结合,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着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开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三、服务人民期待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进入小康社会、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需要的愿望不断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这些朴实简明的话语,宣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反复思考,提出了一系列论述和主张:

  在国家的发展前景上,提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在实现发展的基本理念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战略布局上,提出“四个全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上,强调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强调 “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在全面依法治国上,强调要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一贯要求和根本方针。

  全面从严治党,旨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完成历史使命的迫切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着根本保证,寄托着人民对党的信赖,也寄托着人民对党的期待。(何之)

(责任编辑:邓浩)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世界包容性发展迎来新契机    2016年11月04日
  •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    2016年10月27日
  •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16年09月3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