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银川市兴庆区友爱一区19号楼发生一起火灾,住在二楼的独居老人家里起火,家中老人拾荒囤积大量废旧纸板、棉花、电线等物品,导致火灾发生。老人受伤住院,其他受灾户的损失一时无人能赔。而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位老人领着几千元退休金,拾荒并不是为了卖钱,只为满足心理需要。记者调查发现,独居老人拾荒并非个案,在银川市一社区发现有7位独居老人有捡垃圾“储存”习惯。(11月13日《法制日报》)
在公众的印记中,老人拾荒都是为了生存。可是,新闻中的这位老人每月有数千元的退休金,拾荒并非为了卖钱,而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这种费解的现象并非孤例,记者调查发现,在银川市某社区,竟然有7位老人靠捡拾垃圾并“储存”的习惯来排遣内心孤寞。
独居老人拾荒堆积易燃垃圾引发火灾,这样的悲剧令人警醒,所以,社会各界有必要排查并清除如此的安全隐患。曾有媒体报道,某地城管为解决当地一垃圾存放“钉子户”,对老人推心置腹地劝解,并人性化地出钱买下垃圾,最终将影响出行的垃圾堆腾挪。由此可见,腾挪老人堆积的垃圾,不难;但纾解独居老人内心的精神荒芜,不易。更为关键的是,谁愿意苦口婆心地解开老人心中的疙瘩?
老人退休后的月薪数千元,竟然还出来拾荒,这看似很荒唐,然而,谁能理解那些独居老人的苦闷呢?独居拾荒老人存放捡拾来的垃圾,既影响小区楼道的公共通行,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火灾隐患,需要我们重视。可是,谁能知道,老人们内心的孤寂和苦命是一堆很难清除的垃圾啊?前不久,一位80岁的老人在路边占道买菜,城管询问得知,老人的女儿做生意女婿是教授,卖菜不为赚钱为解闷;4年前,一位随儿子进城居住的乡下老人,外出散心不安全,在家无聊时发现按抽水马桶挺有趣,居然一个月抽调98吨水;还有一位老人寂寞难耐,养成了打110找警察陪聊的习惯.......
社会人口流动加剧,独居老人增多,留守老人成为一个需要公众关注的落寞群体。因此,无论看似多么荒唐的事发生在这些老人身上,我们都应见怪不怪。拾荒解闷、买菜散心、按抽水马桶、打110找警察陪聊……这些现实故事反映了老人内心世界的荒芜,让人心酸。一些独居老人衣食无忧,他们物质无须忧虑,但需要精神安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子女不能仅仅在物质上满足赡养老人的需求,更应当关注老人的内心,“常回家看看”,尽可能地精神赡养老人。
我们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关注老人,特别是关心关爱孤寡老人,应当全社会的事。所以,除了子女的问题外,政府行政的末梢神经——社区以及民政部门也应当担负去关爱老人精神世界的责任。事实上,社区应该做的挺多——比如对独居老年人信息登记,为老人设置了爱心电话,或者组织志愿者到老人家服务;再比如,建设老年社会活动中心,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等;当然,也可以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来关注老人的晚年社会。总之,每一个独居老人的荒唐故事背后,都有基层政府在关注社会养老上需要反思之处。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