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口红利转化为知识红利

2016年11月14日 07:44   来源:光明日报   叶乐峰

  相信随着《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的不断深入实施,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将会被不断点燃,创新潜力会被不断激发,我国也将从人口红利转入知识红利时代。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驱动首先要驱动人才。在收入来源多元化的今天,虽然“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现象已成为历史,但科研人员的整体收入与其智力付出和社会贡献不相匹配的矛盾依然存在。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通过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让智力劳动获得合理回报,形成知识创造价值、知识创造者得到合理回报的良性循环。这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中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

  几年前的一份网络调查让人忧心忡忡:我国近70%的少年儿童将文体明星作为偶像,以科学家为偶像的只有2.3%。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科技工作者给人的感觉是生活上清贫拮据,工作上负重前行。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如果他们的职业观发生偏差,后果将不堪设想。

  目前,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期。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发展动能从要素和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变,激励科技人才发挥最大潜力显得尤为迫切,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调“知识就是力量”“智力就是资本”。

  让智力劳动获得合理回报,本质是要完善知识和智力劳动的“定价”机制。我们须承认和正视知识具有多样性,尊重不同领域、不同行业智力劳动的不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定价”机制。

  尊重不同的创新主体。既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也要发挥好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功能。考虑不同的创新环节。既要发挥收入分配的调节器功能,引领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更快更好进入经济发展大循环,又要发挥收入分配的稳定器作用,鼓励基础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让他们无后顾之忧、潜心研究;推进创新领域的协同发展。让工程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硬科技”与哲学社会科学等“软科学”相得益彰。

  扩大科研机构、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权是《意见》的一大亮点,也是科技体制改革中一再提倡的。但是,放权不能仅仅放给科研单位和高校领导,而是要把自主支配权真正下放到一线的科研工作者,给他们松绑,提高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益。

  有人说,在人类日益拥挤的生存空间里,唯一可以使人摆脱拥挤感觉的,不是别的什么,只能是创新之路。相信随着《意见》的不断深入实施,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将会被不断点燃,创新潜力会被不断激发,我国也将从人口红利转入知识红利时代。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