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学会“返利”,强化人口红利

2016年11月10日 08:13   来源:人民日报   何鼎鼎 张 砥

  对话人:何鼎鼎 人民日报评论员 张 砥 北京日报评论员

  何鼎鼎:最近,三条与人口相关的新闻引人关注:一是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显示,2015年中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047;二是据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1980年以来,东三省小学在校生数量减少超800万;三是湖北省宜昌市为实施“全面二孩”致信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党团员,但公开信一出来就深陷舆论漩涡。不难发现,全国人口增长放缓,一些地方生育率趋低,人口增长停滞甚至负增长已经成为发展掣肘之一。相应地,全社会的心态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张砥:1.047,让不少人震惊,这意味着一对夫妻只生了1个小孩,远低于人口更替水平。有人质疑“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普查”的抽样准确性,因为与计生委数据出入不小,但即使只看趋势,生育意愿的下降也是显而易见的。以前人们讲“三十而立”“壮而有室”,生育,是作为社会人的开始,但现在却变成了一种结果。有人笑谈,没车没房没户口,不敢生;没几十万年薪,不好养。最后,物质条件充盈了,思想准备到位了,却过了最佳生育年龄。扭转这一局面,单靠长辈的耳边风是不够的,光靠政策放开似乎也不够,关键要在宏观政策供给上形成合力,给予生育更多的激励与关怀。

  何鼎鼎:“关怀”二字切中要害,关怀意味着政策不只是将人口当作红利,也要学会“返利”。从发达国家普遍经验看,“生生不息”的时代过去了,少子化是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调整生育政策无意义。中国能否跨越“低生育陷阱”,恐怕还要靠政策全面持续的对接与关怀。比如,为获得一个“二孩指标”,有银行的职员竟要排队好几年,其中显现出单位用人无奈与个人职场压力,如果没有实质性调和手段,生育积极性只会在无形中被挫伤。

  张砥:人口从来都是增长的核心命题,但当我们谈人口红利时,也不单单指向人口规模。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发展后劲,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问题不是生育率太低,而是如何培育吸附更优秀的人才。其实,人口政策从重“量”转向重“质”,同样会激发人口红利。如果人口结构之变能形成倒逼机制,促使我们从重物轻人式的投资转向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从重数量轻技能的人才培养转向重视劳动者能力建设,就能锻造出一支适应产业结构变化的劳动者队伍,为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何鼎鼎: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辨析很多年了,其实围绕人口增长的张力可以总结出不少,以至于有人说理解了人口问题也就理解了中国。你看,计划生育依然是基本国策,但劳动力短缺、失独家庭风险、老龄社会危机、城市竞争力衰退也因之而起。从区域差异看,特大城市疏解人口的压力很突出,但诸如东北等地防止人口负增长的焦虑也已出现。我们的人口政策怎样更加完善?需要有差异化的人口政策吗?各种争论还很多。

  张砥:归根到底,生儿育女是夫妻的事、家庭的事,也是社会的事、国家的事。生育管理是一门与历史有关,更关系未来发展的科学,需要全面提升各环节的治理和服务水平。除了简化手续,更要在产假制度、津贴制度、工作安排以及托育服务等方面及时调整、做出倾斜,最大限度消除人们对生育的抵触心理。一方面,要补齐短板,最大限度满足新增的公共服务需求;另一方面,要管控好可能出现的风险,加强出生人口动态监测,防止出生人口大幅波动。管理与激励双管齐下,才能把好事办出好效果。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质量型人口红利及其良好开端    2015年08月19日
  • ·爬坡过坎,东北人口红利从哪来    2015年08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