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双11须告别“刷”存在感时代

2016年11月04日 07:47   来源:中国网   李云

  昨日,广东省发改委发布《关于规范2016年“双11”期间零售价格行为的提示公告》,要求经营者无论在线上线下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时必须明码标价,除了与往年一样,不得使用“仅限今日”“全网最低价”等误导性词语外,还特意强调,禁止“先提价再打折”的销售行为。(11月3日《南方都市报》)

  “先提价再打折”,一些电商经营者屡试不爽的伎俩,并且,很多时候是屡教不改,必须进行严格监管与处罚。其实,历年的网购狂欢“痛并快乐着”——“点击”之快、“剁手”之痛……或出于电商的“诱惑”,或出于购物的冲动,“双11”总是管不住自己的手。法律赋予的“后悔权”或“反悔权”,不少人“选择性遗忘”,有的秉承吃亏是福,有的是怕麻烦,有的是维权不畅,也部分助长了电商不守信的嚣张气息。

  电子商务,只有步入法治经济的快车道,才能“带电作业”,才能“充足电力”。风起云涌的电商以锐不可当之势飞速发展,在进行“量的积累”同时,正在孕育“质的飞跃”。然而,信用缺失是网购的“致命伤”,而带“伤”起飞潜伏着巨大风险与危险。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与法治经济,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让诚信成为网络交易的内生品质,才能引领消费“向钱冲”。

  “双11”必须告别“刷”存在感时代。近日,国家发改委同多家部委邀请阿里巴巴、腾讯、京东、58同城、滴滴出行、百度糯米、奇虎360、顺丰速运等8家互联网公司,共同签署《反“炒信”信息共享协议书》,在“双11”来临之际,正式向电商“毒瘤”宣战。“刷单”、“炒信”,一些电商弄虚作假的手段,所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尤其是刷单产业化,见证“劣币驱逐良币”,破坏整个电商行业的健康生态。

  “双11”,站在“信用经济+”风口。当网购经济的“量”已站在“互联网+”风口,网购经济及其消费的“质”必须站在“信用经济+”风口。或者讲,电商只有站在信用经济的肩膀上,才能成为“经济巨人”。让信用经济成为“良币”,并且给予市场提供“良币驱逐劣币”的机会,让“良币”的市场地位显著提升,让“劣币”的市场空间逐渐萎缩,更加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与市场尊严的捍卫。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双十一” 想说爱你容易吗?    2016年11月02日
  • ·电商打假 任重道远    2016年10月26日
  • ·电商价格战营销边界在哪?    2016年10月19日
  • ·电商下乡应往纵深发展    2016年10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