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双十一” 想说爱你容易吗?

2016年11月02日 10:06   来源:东方网   陈祖灏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悄然而至,消费者为涌来低价潮狂欢而雀跃。“剁手党”打鸡血熬夜秒杀刷卡,新一轮的网购厮杀大幕又要拉开。抚今思昔,感概万千;此时此刻,心潮澎湃:“双十一”想说爱你真不容易。

  天猫、京东、苏宁、亚马逊、当当、1号店等电商平台,早在一个月前就做好准备,纷纷在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各大媒体平台滚动播出自家广告,为销售活动大打促销牌,为争得更多客户群使出浑身解数,在各路广告狂轰滥炸下,消费者选择谁?不论选择谁,买得放心、买得舒心、买得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每年“双十一”期间,电商的主要促销手段是大幅打折、低价特卖,通过超低价格来吸引消费者光顾,经过多年的电商促销大战,很多网购买家下意识地认为,“双十一”就是一个低价狂欢节,标明了低价、特低价、全年最低价的商品是最优惠的价格。

  没有料到的是,一部分经营者会存在“先提价、后打折”、“以无库存为由不予销售”、“单方面变更甚至撤销促销”等问题,部分品牌商会先提高商品售价,然后参与促销活动,致使折后价格实际上是原销售价格,甚至高于原销售价格,令不少消费者纷纷中招,只能大呼上当受骗。

  同时,还有打着“特价”旗号的商品,成为商家吸引客流、带动店铺内其他商品销量的促销手段。消费者往往为了这些“特价”商品并为了包邮而“凑单”购买不必要的商品。可这些“特价”商品往往最后都不能到达消费者手里,商家随便就以“缺货”、“备货不足”等理由不发货,将消费者打发。此外,还有以假充真、以新换旧等欺骗手段。

  目前,网络上制假售假的现象十分严重,网店假名牌满天飞。部分店家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在活动期间以极低的价格出售商品,消费者以为自己占了便宜,实则却是花钱买了假货或高仿货。

  还有一些电商存在着不公平格式条款和不合理附加要求等问题,加重消费者责任,在消费者下订单并支付成功后,网站以恶意消费为理由,未与消费者协商,单方取消订单;还有的商品网站显示有货,但消费者下单后,网站称工作失误或货源不足自行取消订单。

  另外关于电商销售数据造假,为了拼销量而刷信用、刷流量,甚至修改后台数据等,从而给外界一种火爆的错觉。网店由于投资小、门槛低,以致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现象。在激烈的价格战之下,不少网店销售假冒或者不合格商品。

  由于是网购,消费者只能通过文字、图片资料、信用数据、评价消息等来选择商品,使得其更容易上当受骗。显然,虚假促销、编造虚假数据,已经成为电商行业的流行弊病,不仅破坏了自身形象,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也阻碍了整个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往年“双十一”打折季期间,送货不及时,不能在承诺或与消费者约定的时间送到;送货上门后,为了赶时间,快递员拒绝消费者验看商品;消费者退货或订单被取消后,迟迟不退还货款;网站不开具销售发票,拒绝协助购买节能补贴产品的消费者领取补贴;对于三包期内商品,不履行三包义务;购买商品后,不能及时兑现促销返券等等状况层出不穷。各种花样翻新的不公平条款、虚假数据等都伤了网络买家的心。

  是否是正规渠道购买商品就不会被骗?这可不一定,有网络卖家会以“订单有误”等理由将买家诱拐使用其他通讯工具,然后在发送一个全新的链接,诱骗其输入个人信息、银行卡信息等私密信息,一旦输入,这些信息就流入了不法分子手中,达到其盗刷银行卡的目的。

  消费者在收到此类电话或短信时,应直接回拨官方号码核实,不要轻易登录对方提供的网址,更不要轻易输入各类密码、账号等个人敏感信息。骗子会在各淘宝商家的交易记录里寻找用手机号注册的买家,随后冒充客服人员诱骗消费者登录“钓鱼网站”,获取消费者的银行卡信息,再骗取消费者的短信验证码完成交易。

  此外,扫描二维码、透露动态码也可能遭骗。二维码极有可能是能偷盗网银的病毒,一经扫描,买家支付宝、余额宝中的钱就都会被转走。而网购后,骗子卖家会要求买家提供网银动态密码,在获得“动态密码”后将钱转至自家账户。所以,动态密码千万不能随意透露。

  如何防范消费欺诈、不掉入网购“温柔陷阱”?希望有关部门要郑重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按照实际需要和经济状况谨慎购物,理性消费,避免冲动购物,审慎选择网购商家。

  千万不要轻信不明短信提示或陌生来电,在网络交易和付款充值时警惕任何不安全的链接,不要轻易尝试点击卖家通过MSN、QQ或E-mail等方式提供的交易链接或者图片等,不要轻易支付第三方给的非所需商品的链接,防止电脑被木马软件操控。

  在消费时,消费者最好选择信誉度高的网站,注意货比三家,谨防陷入商家“先提价后打折”陷阱;注意保留交易信息、聊天记录和购货凭证。收货后要及时验货,发现问题后及时退换货。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电商打假 任重道远    2016年10月26日
  • ·电商价格战营销边界在哪?    2016年10月19日
  • ·电商下乡应往纵深发展    2016年10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