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校快递何时走出“摆摊模式”?

2016年10月21日 10:19   来源:光明网   邓海建

  “大学生人均年收快递16件,全国2000多所高校人均网购1100元,211高校开支明显更高,985高校甚至超出五成。”近日,中国教育后勤协会校园快递工作委员会联合菜鸟网络、阿里研究院在珠海联合发布了国内首份《校园快递行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广东高校快递量排全国第二,“摆摊”取件仍是主要模式。(10月20日 《信息时报》)

  在很多城市,高校快递量蹭蹭上涨,壁垒森严的进门制度,却令其只能在校园周边路上“摆摊”。

  调查显示,高校可以享受快递送上门服务的学生仅占6%左右。检索新闻可知,类似“郑州多所高校快递不许进校园 学生取件要‘长途跋涉’”等新闻不胜枚举。至于保安把学生快递扔到院墙外等极端例子,在南京等城市也不鲜见。关于这个话题,机智的网友们提出了“十万个为什么”:学生们的快递不进校园,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快递能进去吗?逼着女生拍裸照的“校园贷”广告倒是轻松进了校园、垄断经营的各种关系户也能进校园,为广大学生服务的快递进不去,这是什么道理?再说,政府机关的高墙深院快递都能进,怎么到了为学生服务的高校反而进不去了呢?……

  高校对快递包裹说不,理由无非两个:一是治懒,二是安全。

  这些说辞,当然仅仅也只是说辞而已。员工可以在APP点餐,为什么学生就不能在校内收快递?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概就是一部“懒人进化史”。让学生们勤快起来的办法有很多,但绝不是逼着他们去校外跋山涉水取快件、又或者逼着他们别无选择去食堂。至于安全考量,快递有实名制兜底,而高校基本是开放式管理,天天见面的快递小哥,算得上是最大的安全隐患?“互联网+”时代,校园快递的“最后一公里”迟迟难以打通,此事何其吊诡?

  思前想后,高校拒绝快递进门,真正的理由大概也就两个:一是无利不起早,二是有点小权就任性。未来校园物流体系走向生态化、人性化,这是谁也挡不住的大势所趋。高校要搞清楚的,大概就一个道理:高校是教育部门,但对于学生来说,亦是提供服务的机构。管理学生是一种责任,服务学生亦是一种义务。在快递要不要进校园、怎么进校园的问题上,“学生自治”是个很现实的思路。高校之大,不在校园之大、校门之大,而在心胸之大、眼界之大。听听学生们怎么说、看看快递业怎么讲,总比姿态强蛮地关门落闩来得强。

  《校园快递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内地高校包裹数约占全国总量的6%,直接带动7万个就业机会。校园快递,当然不只是校园问题。于此而言,关注高校快递何时走出“摆摊模式”,最核心的维度,是经济社会背景、学生主体权益。将校园快递作为学校为师生提供后勤服务的公共产品、乃至成为学校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这是中国高校迟早要思考的现实命题。(邓海建)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