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城市套路深,也别劝人回农村

2016年10月21日 08:40   来源:红网   韦敏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社会一直大力倡导一些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回乡工作或是创业,这本来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现在舆论的风向让人觉得有点奇怪。就是很多人一听到有人回乡创业就觉得这个孩子有良心,踏实朴素不忘本,但是一听说有人宁愿留在一线城市过着拮据的生活也不回家就觉得他们是自作自受、贪心虚荣不满足,甚至一些影视剧也在极力渲染一线城市年轻人的生活困境和乡村生活的美好,各种舆论都在劝人回农村。

  但笔者认为一切喜欢对别人的人生选择指手画脚的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那是人家自己的人生,是人家自己的选择,任何人的指导和评价都是多余和可笑的,同时农村也根本没有大众想象中那样是一个世外桃源的存在。

  如果盲目回乡,可能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因为在校大学生的职业培训,大多数都是依托城市的资源,并且是为城市服务的,他们到了农村之后可能会面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境。纵观现在大学里面所开的专业,又有几个专业是根据农村的需要和环境进行教学计划制定的?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大部分专业都离不开城市,学理工的需要城市为他们提供价格昂贵的机器,学艺术的需要城市为他们提供一个有实力、有品位的消费群体,而学经济学管理的更需要城市为他们提供一些组织机构去实践自己,农学的情况可能会好一点,但是远离了城市这一最新科研成果的聚集地,那些怀着满腔热情的农院学子又能够带着他的父老乡亲走多远呢?

  所以,如果这些毕业生在舆论的鼓动或是压力下一咬牙回了老家,等待他们的可能就是前途的暗淡。不能否认有些人即使身在农村,也可以成就一番大事业,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比起资源匮乏的乡村,城市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机会更多也更好。

  除了事业发展的阻碍,这些回乡的大学生面临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压力和孤独,这些通过高考完成了自己从农村向城市跳跃的农家子弟,长达三四年的城市生活可能已经让他们从一个“农村动物”蜕变成了“城市动物”,他们可能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电影院、游乐场、书店、购物广场、便利的交通……

  除此之外,留在乡村里的人大都是些留守的妇女老人和儿童,设想一个学了三年哲学的人回到了家乡,当他有一天想跟人分享一下自己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看法的时候,面对的只有关心晚饭和电视剧八点档的乡民时,他的精神该会多么痛苦。

  人们对于农村总是有一种美好的感觉,但真正的农村不是乌托邦。真正的农村是像贾平凹在《我是农民》里面写的那样,有聚成疙瘩的绿头苍蝇,有满地吐痰和拉屎的人们。所以,主流媒体和舆论总是不遗余力地塑造乡村的美好,这样真的好吗?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同时笔者坚信每个人都会拼尽全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所以请那些就喜欢对其他人的选择指手画脚的人还是歇歇吧。

  文/韦敏(广西大学)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