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农村剧为何越来越萧条

2016年06月14日 09:34   来源:光明日报   陈方

  在如今“奇剧”迭出、综艺“井喷”的荧屏上,农村题材电视剧到底处于怎样的弱势地位?来自国家统计局的一组数据解释了这种荧屏上的“残酷”:截至2015年末,我国乡村常住人口为6亿,约占总人口的44%。而2015年我国当代农村题材电视剧仅有15部490集,部数和集数分别占年度电视剧生产发行总量的3.81%和2.96%。

  一年只有15部“农村剧”,对于“电视剧大国”来说,无疑是严重失衡的状态。即便如此,仅有的这15部农村剧也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提及农村题材的影视剧,不看剧情,观众也能猜测出它们的模式化:不是表现老弱病残、天灾人祸的“苦情戏”,就是谈情说爱、滑稽逗乐式的轻喜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农村三部曲”所创造的荧屏辉煌无法重现。

  农村剧越来越少,这是现实。问题是,农村剧多了,就一定有收视市场吗?农村剧淡出荧屏、农村剧创作模式化,固然有影视创作者的问题,但客观来说,又不能全部归咎于影视创作者。影视剧是文艺作品,同样也是要接受市场考验的“产品”,如果市场不青睐,如何激发影视剧工作者创作农村剧的热情呢?

  农村题材影视剧的萧条,必须跳出影视创作的范畴来看待。追问“农村剧”为何会被遗忘,其实是在追问我们到底该如何关注农村。农村影视剧创作被模式化了,我们看待、观察农村的眼光何尝没有模式化呢?近几年春节前后,各色“返乡体”在社交媒体上刷屏,“返乡体”中对农村居高临下的俯视视角,备受舆论诟病。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在试图了解农村时,甚至忍不住带有“猎奇”的心态。留心一下社交媒体上有关农村的“爆款”文章,无一不和“猎奇”有关,那些城市里无法看到的人和事,以“农村精神文化粗鄙”的形式呈现出来。如果没有这些“不同寻常”的特质,我们会以平常心去关注农村以及农村生活吗?

  一部都市剧《欢乐颂》,能引发有关都市白领在社会定位的大讨论,但很少有哪一部“农村剧”能够引发强烈的社会共鸣。除了本身质量问题,关键是观众在心理上对农村有距离感。在舆论场里,农民又是一个缺乏话语权的群体,他们的声音很难形成舆论“震源”。影视创作者有引领社会的职责,但他们不能完全无视市场的“把控”。在一个不能完全对农村用心平视的社会中,单单强调影视创作者加大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力度,是不客观的。

  当下的中国农村是广袤的创作园地,发展与矛盾并存,机遇与问题交织,既有农民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也有土地纠纷、留守儿童等发展中的痛楚与无奈;既有对现代文明的渴望,也有面对现代社会的彷徨与焦虑。影视创作者如果能潜心深入农村,未必创作不出赢得市场口碑的农村剧。跳出影视剧创作的范畴看农村剧的凋敝,我们不能一味苛责创作者。但影视剧创作者毕竟不能忽视农村剧严重失衡的短板。创作者应该明白,自己动了心,观众总有动情的时候。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新农村需要新乡贤    2016年06月15日
  • ·“谁来种地”?有解!    2016年06月13日
  • ·温暖农村这片土地    2016年04月28日
  • ·农村“双创” 莫少“一创”    2016年04月2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