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用工匠文化涵养工匠精神

2016年10月19日 08:23   来源:北京日报   胡静静

  近日,安徽28名木匠被授予了“匠士”学位,再次将“工匠精神”推入公众视野。尽管这只是某个民办学校的创意之举,仅仅通过一纸证书、一次仪式也不足以培养工匠精神,但它所引出的问题却值得深思。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以来,这个词语的热度一直不减。除了上述学校为学生颁发匠士学位以外,前不久北京市教委也发布意见,初步提出一套职业素养评价体系,“青铜、白银、黄金、白金、钻石”等不同级别的“职业素养护照”有望在全市中职学校推广。纪录片《大国工匠》的热播,更表现了人们对于工匠精神的敬仰和渴望。官方与民间同时发力,理念与行动相互配合,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关注顺应时代之需、契合发展之势。

  工匠精神是什么?一位在大英博物馆修复文物的古画修复师——邱锦仙用行动作出了这样的回答:30多年与古画为伴的潜心研究与默默坚持,直至练就一手用滚烫开水洗古画的绝活儿。这,是精益求精、甘于寂寞和敢于坚守的精神。工业化时代,相当一部分工作可以被机器代劳,但还有许多手艺活无法被代替,它们需要细细打磨、慢慢雕琢。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工匠精神”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精华,需要一代代传承。然而,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精益求精不如快产快销,甘于寂寞难敌急功近利,勇于坚守输给现实压力,培养工匠精神还存在这样那样的“抵触”。

  涵养工匠精神,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工匠文化。而文化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仅靠简单的口号倡导,它需要长期的制度保障。从政府的制度激励,到社会的报酬认可,再到品牌的树立、群众的购买力支撑,工匠们应有职业尊荣感与获得感作为后盾。使工匠精神生根,要提供给工匠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要使工匠精神长成参天大树,还需工匠们踏实把活做好,打造出真正的工艺绝活。一个完整生存链条才能让这种精神生得成、稳得住、长得好。

  只有生根有土、前进有路、后顾无忧的工匠文化才能涵养一心一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