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培养“大工匠”要用制度保障技有所值

2016年09月09日 13:46   来源:北京日报   胡宇齐

  在未来的技工招聘会上,或许会有一大波手持“青铜、白银、黄金、白金、钻石”等不同级别“职业素养护照”的应聘者。根据北京市教委近日发布的意见,一套职业素养学分体系有望在中职学校推广。在校学生通过参与技能类比赛等,逐渐积分升级,毕业时将获得不同等级的护照。

  以学分体系为引导,促使学生从入校开始就注重增强职业技能,值得点赞。在今天的技工培养体系中,职业学校可谓入门之所。如果从刚入行开始,就能受到一种崇尚技术、精益求精的导向引领,那一批“大工匠”的产生,或许可以期待。尤其是在“工匠精神”再度被挖掘、被认可的当下,如何培养一大批契合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实际需要的“大国工匠”,已经是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校的教育引导是一方面,能否真正成为能工巧匠,还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能将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卖油老翁揭示了技艺纯熟的秘密:“我亦无他,唯手熟尔”。诚如此言,但凡技艺,无不是熟能生巧,古今中外的工匠们皆深谙此道。是长年的经验积累,让故宫文物修补师能够最大限度“修旧如旧”接近“无痕”;是精心的沉潜修炼,让在飞船和导弹上雕刻火药的航天人能够将误差控制在0.2毫米;是专注的致力精微,让汽车修理工能够通过倾听发动机的声音诊断故障……在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能否沉下心来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做一件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工人能否进阶为“大工匠”。

  与倡导专业精神同等重要的,是相适的报偿回馈。技术工人,尤其是“大工匠”,在相关领域付出了巨大心血,他们理应获得地位上的尊重和制度上的保障。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职业工人似乎都遭遇着“傲慢与偏见”。在很多人的意识里,蓝领干的都是苦活儿累活儿,处于市场生态链下游底端;职校都是考不上大学的人的选择,毕业了没什么前途。试想,如果一个熟练技工,一辈子兢兢业业,却只挣得仨瓜俩枣,勉强糊口,又有谁肯成为下一个他?

  从制度上保障技有所值,才会有更多人愿意成为“大工匠”。我们时常赞叹瑞士钟表匠的精密,也称道日本产业工人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但要看到,这些高水平技艺的背后都有一套尊重和珍视人工的制度。在德国,工人的薪酬与教授工资相当;在美国,即便是技术含量略低的生活服务,诸如理发、换灯泡、修水管等都所费不菲。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即便到了今天这个时代,机器并不能取代人工,反而是要依赖于技巧更高超的工人。为“大国工匠”描绘出灿烂的现在,激励那些刚入门者、已身在此中者潜心修行,吸引那些尚在门外者有进入的冲动,中国制造才会拥有更绚丽的未来。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