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什么一定要以家庭为单位限购

2016年10月12日 08:43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朱达志

  以个人为单位实施限购,也比以家庭为单位实施限购,简单得多,更易操作;更何况它的公平价值,明显大于后者。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自10月3日起,济南市对在市区范围内已拥有三套住房的户籍居民实行限购政策,暂停在该市部分区域向他们出售住房。为此,要求购房者在购房前须凭借婚姻证明开具限购证明。但是,由于未婚居民无法证明自身的婚姻状况而开不出限购证明,因而买不了房。此问题目前在当地引发争议。

  当下多地楼市异常火爆,房屋售价飞涨,已引发所在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出于各种担忧和审慎考虑,一些地方相继出台住房限购政策。对一种稍显特殊的商品进行限购,从经济学、行政学和法律的角度看,这一行为是否合理、合法、适当,目前众说纷纭;对具体的限购办法,更是大可商榷。前段时间就有新闻披露,一些城市已率先出台限购政策,譬如要求一个家庭只能拥有多少套住房,于是,不少夫妻为了能多买一套房而纷纷突击离婚。

  婚姻神圣,家庭乃社会的基本细胞。如果一项政策瞬间让无数家庭解体——即便是假离婚,也藏着太多的真辛酸和假戏真做,其引发的社会问题不可小觑。更严重的是,它助长了人们弄虚作假、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的处世态度和价值观,将平时深藏心底的贪婪无度赤裸裸地释放了出来。所有这些,都需要政策制定者审慎思量。

  而济南市的政策则在实际层面剥夺了单身人士的购房需求。开具限购证明需要出具婚姻证明,但民政局却拒绝向未婚者出具单身证明。难道一个单身人士要合法购房,还必须先去结个假婚,然后再离个真婚,最后拿那个离婚证去证明自己是单身?

  一些地方在制定政策时,遵循的是一套实用主义的伦理原则,不考虑或较少考虑政策后果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缺乏对普通民众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的尊重与保护意识,缺少基本的人文关怀。当父母为了多买一套房而弄虚作假之类事情一再发生,孩子就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的“合理价值观”;而当他们长大后如果遇到类似情况,那么为了买房而去真真假假的结婚或离婚,恐怕也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和道德压力。

  其实,若非得实行限购政策不可,也不一定要以家庭为单位,完全可以以成年人个体为单位制定限购办法。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个人则是社会的最基础细胞。个人的权益得到保护和实现,家庭才会和谐,社会才会稳定。而从技术上说,以个人为单位实施限购,也比以家庭为单位实施限购,简单得多,更易操作;更何况它的公平价值,明显大于后者。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限购,看似一种固化思维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一种懒政,反映了一种不尊重民众合法权益的行政理念和作风。治大国如烹小鲜,只要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工作就好开展,就一定会实现多赢、皆大欢喜。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