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领导干部要做建设网络强国的先锋

2016年10月11日 10:21   来源:东方网   倪洋军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9日下午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理直气壮维护我国网络空间主权,明确宣示我们的主张。现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如果不懂互联网、不善于运用互联网,就无法有效开展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积极谋划、推动、引导互联网发展。(2016年10月10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发展目标,是对信息化条件下国家发展战略的准确定位和科学判断。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要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时隔半年,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专题学习,习近平提出“六个加快”,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并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四个能力”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对网络强国战略的高度重视,以及对领导干部的殷殷重托。各级领导干部要顺应形势、积极作为,争做建设网络强国的先锋。

  要成为行家里手。打铁还需自身硬。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事业,是新兴事物,涉及到很多新领域、新知识、新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为网络强国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必须顺应形势、善于学习,全面掌握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数字经济发展、网络管理、网络空间安全防御、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网络空间主权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认真学网、懂网、用网,积极谋划、推动、引导互联网发展,努力成为建设网络强国的行家里手,不做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事业的“门外汉”,不当影响甚至阻碍网络强国建设的“糊涂官”,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开放和自主、管理和服务的关系,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把网络强国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要主动正面发声。网络世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网络空间更是意识形态领域和舆论争夺的主要战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主动发声、正面回应,要理直气壮维护我国网络空间主权,明确宣示我们的主张,积极在互联网上传播正能量,提升传播力和引导力。要摒弃对网络的惧怕心理,坚持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要发挥网络传播互动、体验、分享的优势,听民意、惠民生、解民忧,凝聚社会共识。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要强化网络监管。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必须依法管网、用网。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坚持政策引导和依法管理并举,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化解网络风险,推动互联网事业健康有序发展。要依法加强对大数据的管理,确保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不受影响。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利用大数据技术打通原先孤立的政务信息孤岛,建立完整、统一、无缝隙的高效公共服务体系。要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以及网络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可靠性,提高维护网络空间安全能力。网上网下要同心聚力、齐抓共管,形成共同防范社会风险、共同构筑同心圆的良好局面。要加大网络治理和打击力度,严密防范网络犯罪特别是新型网络犯罪,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发展无止境,创新无止境,服务更无止境。网络强国战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大国责任和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需要各级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争做急先锋,甘当筑梦人,不断推进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变成美好现实。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莫当“离线”的领导干部    2016年10月11日
  • ·警惕个别领导干部“积极怠工”    2016年09月27日
  • ·学康熙,敢于把问题摆出来    2016年09月23日
  • ·领导干部需以“四自”打底    2016年09月02日
  • ·领导干部要习惯媒体监督    2016年08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