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业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把问题摆出来,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只有敢于把问题摆出来,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学学康熙。
《清史稿》记载,康熙继位不久后,“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之宫中柱上”。8岁登基、14岁亲政,可以想象,当小玄烨踩着凳子把三大难题写在太和殿柱子上的时候,不过十来岁的年龄。小小年纪就敢于把最棘手的问题摆在面前,以此自省自警自励,其胆识值得我们学习。
比起年少的康熙,如今一些领导干部的表现却要逊色得多。有的对问题不“感冒”,久拖成疾,把几家愁怨的小问题,拖成了民声鼎沸的大毛病;有的则“腿脚太慢”,被问题撵着跑,待到不干不行的时候才表态、才研究,不仅错过了最佳的处理时间,更加重了解决的成本,甚至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直面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只有站在问题的眼前,才能看清问题的面貌;只有跑在问题的前面,才能不被问题拖垮。
直面问题,既要立足当前,把工作中已经存在的问题找出来,针对那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学会抢在问题演化成矛盾之前及时处理,针对那些阻碍发展的“老大难”,要拿出不搬走“绊脚石”不罢休的态度,谋划思路、研究措施、创新办法、跟踪落实,直到把问题解决干净。同时,还要着眼长远,多做基础性的工作,未雨绸缪,超前防范,避免出现新问题、新矛盾。
康熙十八年,京城发生8级大地震。在组织抗震救灾的同时,康熙发布了一道《罪己诏》,“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协,大小臣工弗能恪共职业,以致阴阳不和,灾异示儆。”把地震同君臣没能尽心竭力治理国家放在一起讲,难免有些迷信的意思,但身为君王,康熙能当着天下臣民的面自省检讨,其魄力值得学习。
我们常讲,大事难事看担当。敢于把自己的问题摆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担当。对比之下,天津港爆炸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官员迟迟不表态,对上门诘问的媒体,唯恐避之不及,在新闻发布会上,避开关键、不提要害。这种怕舆论责骂,怕丢了官位的心态,又怎么能有勇气把问题摆出来呢?大灾不多见,但敢于摆问题却要成为领导干部的工作常态。也只有习惯在平常时刻摆问题、想思路,才能在关键时刻不丢丑、不失民心。
摆问题为的是知耻而后进,因此必须抛弃怕丢面子甚至怕丢官位的“小家子气”,自觉站在大局的角度,该是自己的问题绝不避讳,该是自己的责任就担起来,让群众看到干部开诚布公谈问题、实事求是讲责任的样子。只有这样,群众才会对干部更有期待、更有信心。那些遇事先把问题扔在一边,只顾明哲保身的干部,纵然能得一时安稳,终究会被群众所抛弃。
影视剧《康熙王朝》中有一段“康熙训群臣”的经典片段,言辞激烈,掷地有声。“祖宗把江山交到朕的手里,却搞成这个样子,朕痛心疾首,朕有罪于国家,愧对祖宗、愧对天地,朕恨不得自己罢免了自己……朕劝你们一句:都把自己的心肺肠子翻出来晒一晒、洗一洗、拾掇拾掇……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面,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乾清宫!咱们这烂一点,大清国就烂一片……”身为帝王,康熙不仅敢拿自己开刀,更以亡国之危警示群臣、痛斥弊病,其良苦用心就值得我们学习。
权有大小,责无轻重。作为领导干部,为官一任,也应常思量一下:在任几年,是否对得住组织的培养、个人的努力、同事的扶持,是否对得住一方百姓的期待、为官一任的责任。邓小平同志曾告诫我们“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党内”。身为党内的领导干部,当增强问题意识,居安思危,既要本着摆问题是自我治疗的原则,敢于自我批评、当面锣亮丑,又要站在事业发展的角度,本着治病救人态度,出于公心、对面鼓揭短,把同志当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来,帮助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