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入篮”非为“纸黄金”虚荣

2016年10月10日 11:05   来源:中国网   张敬伟

  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

  这个篮子不再是纯粹的精英储备货币俱乐部,而是纳入了新兴经济体的货币。人民币入篮不仅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果,也是全球金融治理的大事。这意味着,以西方货币为核心的全球储备货币体系已经不合时宜,亟需加入新兴血液,人民币就承担了这样的时代责任。

  全球经济危机深刻改变了全球经济治理格局。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全球经济体和第三大投资国。这决定了全球经济治理架构必须和中国的实力相匹配。简言之,在中国缺位的全球经济治理机构中,必须要让中国加入其中,而且要给予中国相应的话语权。

  人民币入篮,是中国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果。就现实言,人民币入篮具有象征意义。但人民币国际化还在继续,中国的目标是将篮子货币的作用充分发挥,将之打造为替代单一储备货币的全球性储备货币。因为美元一枝独大的全球货币格局,在危机中的表现令人失望。和其他全球治理机构一样,IMF的SDR货币篮子也急需纳入新的活力货币。人民币正是为IMF看中的的“金蛋”。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深耕经济全球化的战略主动之举。

  其次,危机时代的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市场化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哪怕是在市场紊乱、风险陡增的情势下,人民币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改也经受住了来自国内资本市场和国际空头做空的严峻挑战。长期以来,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人民币汇率变化坚持用功利主义的偏执立场来解读,认为人民币是以贬值来促进出口。但是去年8.11汇改的危急时刻,IMF认为这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理性作为。由此凸显,IMF对人民币抱有极大期望。

  其三,去年年底,IMF同意将人民币纳入SDR,人民币也迅速做出回应,出台了参与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汇率指数(CFETS)。中国央行释放的信号是,希望市场减弱人民币兑换美元的关切,渐渐让人民币与美元脱钩。

  经历了国际投机资本的做空考验,人民币的表现可圈可点。今年10月1日,人民币正是加入SDR货币篮子,可谓恰如其分。

  后危机时代的阴霾依然笼罩在全球上空,全球金融治理体系还在动态调整中。在此转型期,人民币入篮的象征意义更多,要想真正成为美元那样的全球储备货币,还有漫漫长路要走。可以说,SDR篮子里的主要货币中,美元占比份额最高,即使经过危机期美元信用降低,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难以撼动。即使和欧元和日元相比,在全球金融治理提下和实际的市场影响力方面,人民币和其相比也有相当的差距。

  就宏观而言,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是IMF对中国经济体量、贸易总量、全球投资和人民币国际化努力的承认。并对SDR货币篮子进行符合实力对比的份额确认——使人民币的份额(权重占比10.92%)仅次于美元(41.73%)和欧元(30.93%)。简言之,如果IMF忽略人民币的存在,有损该机构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权威性。就此而言,IMF并非是对人民币的厚爱,而是基于现实主义的考量。

  就中观而言,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在这个全球精英货币俱乐部中,能否存续下去和享有话语权。要看内外两个方面:内要涵养内功,保持中国经济活力,使中国经济实力更上层楼;外要扩大人民币的市场影响力,使更多更多使用人民币,将人民币用作储备货币。人民币入篮后,俄罗斯表示要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如果更多国家加入进来,人民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几率增加。

  就微观言,央行还是很多工作要做。如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央行独立性、汇率干预等等问题都是全球市场观照人民币国际化的焦点。人民币国际化,首先是人民币成熟的市场化。知易行难,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不是进入了全球储备货币的保险箱,而是面临着更多的全球责任和不可预知的风险。

  人民币是想沾得“纸黄金”的虚荣,还是以入篮为契机,通过涵养内功和接受来自外部市场的考验,成为像美元那样的“硬通货”,值得期待。

  (张敬伟,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