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围观女大学生裸贷,莫让法律和制度缺席

2016年10月09日 11:07   来源:红网   张璐

  近日,有关“女大学生裸贷”的各种讨论不绝于耳,北京大学王昱同学题为《掉进裸贷陷阱的女大学生并不可怜》的评论文章在创造海量阅读量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种质疑或赞同的声音。种种观点交锋似乎表明,对这种现象的讨论有升温之势。

  贷款本来就是一种正常的经济行为,在借贷双方均有意愿,且不违背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前提下,这是一件正常不过的行为,然而目前在一些大学校园中流行的裸贷模式,不仅利息畸高,而且还要女大学生发裸照作为担保。一旦这些女生无法如期还款,就要面临裸照流出的危险,甚至还有其他种种困扰。

  目前有调查表明,许多女大学生裸贷并非是因为贫困或为学习之需,而是为了购买名牌手机、衣物等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对深陷裸贷危机的女大学生感慨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似乎并不为过。但在此基础上,我们不能放弃进一步追问。

  不能否认的一点是,裸贷引起围观还在这个“裸”字之上。不法分子通过这种形式牟取暴利,一些网友们又是不怀好意地围观不止,任何有关淫欲、交易的浮想联翩,都足以让这种现象在呈现在公众面前时出现关注点的紊乱与错位。而这种现象的根源还在于法律的漏洞和制度的不完善,把板子打到这些误入迷途的女大学生身上,显然是避重就轻了。

  笔者这样断言,并不是强调制度万能,也无意为这些女大学生辩护。因为这种裸贷现象背后确实存在很多制度上的缺憾,所以显然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网络信息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对涉及裸贷的网站要加大查处力度,涉嫌违法得要坚决取缔;教育部门更是要关爱学生,加大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对家庭困难的大学生通过增加奖助学金、设立勤工助学岗等途径予以帮扶;对高校“创客”,相关部门在资金支持和管理上也要更加灵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大学生不再“以裸换贷”。

  另外,鉴于爱慕虚荣之风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定蔓延的势头,因此在大学生中鼓励更加健康合理的消费方式,在全社会扫除“一切向钱看”的风气,毫无疑问是需要做的工作。可以预见的是,相关问题如果长期不解决,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受害者。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我国大学生劝退应制度化常态化    2016年10月08日
  • ·准大学生信息打包卖需精准打击    2016年08月30日
  • ·大学生的“防骗考试”很有必要    2016年08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