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掉进裸贷陷阱的女大学生说两句

2016年10月08日 09:31   来源:红网   庄华毅

  日前,北京大学的王昱同学在红辣椒评论发文称:掉进裸贷陷阱的女大学生并不可怜。王昱认为,她们用裸照作为借贷担保并非生活困苦、食不果腹,而是“脸上写满欲望的、贪图一时享受”。

  如果这些女生真的只是贪图享受,那么确实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王昱同学作为同龄人中的精英,发出这样的指责,虽然姿态上值得商榷,语气还须讨论,但逻辑上还是没有问题的。

  但我们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是:这些女大学生真的只是贪图享受吗?而这个问题又涉及另一个问题:年轻一代中,未来的意见领袖群体是否熟悉他们的同龄人?

  两个问题都很沉重。

  笔者随机搜索并点开阅读了三篇有关报道,都没提到这些女生贷款具体要去干什么。当然,以前关于女大学生只因贪图虚荣,而去做各种事情,甚至就是裸贷的报道,肯定有。但必须指出的是,那些女生不是裸贷受害者的全部,甚至现在没有任何可靠的调查能够证明她们占多数。

  相反,笔者想指出当下很多贫困女生的一种心理。你说她是虚荣也罢,爱面子也罢,反正有一种心理就在那边:她们绝不承认自己的贫穷,笔者接触过各种家庭贫穷而兼职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会说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父母是穷人;几乎没有一个会说他们是因为贫穷而出来兼职。这一点在女生中尤其明显。

  即便说没钱,他们,尤其是女生,几乎都会换一种比较轻松的说法,比如说钱花完了,比如说上个月花得太凶了,等等,当然,也有说想买手机。也就是说,很多女生的贫穷,其实是被她们自己掩盖了,绝大多数外界看来“贪图享受”的女生,是以一种追求生活品质的口吻,来为他们的父母掩盖经济状态上的逼仄。

  也许是对父母的深爱,也许是对社会同情心不抱任何希望,她们早就习惯于遮住自己贫困的伤口,而宁愿以自己年少无知、贪图享受的表象来解释一切。甚至可以说,大多的贫困女生宁愿自己被诟病,也不愿意父母被嘲笑。

  这样的情怀,这种穷人家孩子的“懂事”,不知道我们的知识分子们有没有深刻地了解和体会?

  其次,文章中提到想买手机、想买衣服,难道就不是贫穷吗?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离得开手机吗?当手机已经成为必需品的时代,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个需求;而衣服,在我们这个时代,尊严和面子有时是很难区分的,买好一点的衣服往往就是生活,甚至就业的必须。

  而且高校再怎么讲究穿衣服,整体档次毕竟有限。穷人的孩子或许会超过自己的购买力,去买和其他同学一样的衣服。但笔者决不相信,会有很多人不顾父母的辛苦和贫困,甚至以抵押裸照为代价,去贷款购买价格高不可攀的衣服。

  另外顺便说下吃饭的问题。说她们裸贷不是因为吃不饱饭,对此也要注意两点,第一,在整体开支中,你很难断定哪笔钱是为了哪一块支出,就像前面说的,她们会本能地回避某些最基本的需要。另外,现在食品的概念和以前截然不同,一些垃圾也进入食品行列的时代,我们饿肚子的确实少了,但滋生的其他问题和疾病也多了。生存的基本需要,更多的已经不是以肚子饱不饱来衡量。

  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相信大部分人陷入困境,肯定有她内在的,不愿意说出来的原因。当然,也可能有其自以为合理的追求,比如有些新闻中也隐约提到,现实中还是有不少同学用非常规渠道获得的贷款去创业,并且有所收获。

  当然,不管出于什么理由,女生们的这类做法都必须被杜绝,也必须被批评。但我们要首先相信大部分人的基本理性,如此才能找出其内在的真实原因。很多社会问题都是这样,如果你把主人翁想象为异类怪胎,一句话就解释完了;但如果你认可他们是我们的同类,再去审视他们一步步走向偏道的足迹,往往可以发现非常丰富的内容。

  讨论裸贷陷阱里的女大学生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无论从生活经验,还是从研究问题的角度来看,笔者还是愿意相信她们中的绝大多数首先是正常的,是穷人家的好女孩。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我国大学生劝退应制度化常态化    2016年10月08日
  • ·准大学生信息打包卖需精准打击    2016年08月30日
  • ·大学生的“防骗考试”很有必要    2016年08月29日
  • ·大学生遭骗离世仅有痛心还不够    2016年08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