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击号贩子还需要专门立法?

2016年09月30日 10:21   来源:东方网   谢晓刚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在“北京招聘”QQ群内,号贩子公开发布招聘信息,招募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排队挂号人员,从中谋取暴利。(9月30日《京华时报》)

  人人都有生病的时候,进医院是人活着无法避免的一件事儿,因此,就医公平也是对人生存的一大公平。可一谈到就医,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以医院地些猖獗的号贩子,原本普通的百元号,却被这些人抬高以几千元,无形中加大了病人的痛苦。而这背后,似乎又难免会扯上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产物,难免会扯上国家发展等大问题。

  的确,有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需要一个较为长的时期来解决,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事情却不能等待,犹如备受社会民众诟病的医院号贩子问题。事实上,“号贩子”猖獗造成的不仅仅是对医院的负面影响,还挑战了公民在获得医疗服务上的公平权利,既有悖市场的公平法则,又与法律准则冲突,是市场与法治的共同大敌。

  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号贩子的打击法律依据是很充足的,除了拘留之外,更可以上纲上线判刑亦不为过。因此,不存在着部分执法者所谓的立法不到位,号贩子无法真正的打击,没有立法,才造成部分号贩子几进宫都无法断根。

  不错,确实没有专门针对医院号贩子的法律,似乎也找不到比拘留更为妥当的手段来惩罚这些号贩子。但是,从目前国内很多行业看来,有过成功的经验和案例,比如铁路部门打击票贩子,为何就能依法“抓起来”,对于屡犯者、涉金额巨大者可以判刑?难道,医院号贩子将百元专家诊抬高到几千元,这其中的价格恶抬,就不触犯价格法、扰乱市场和重犯罪?

  其实打击号贩子,还是有很多方式方法可以并举的,除了当下实名制、现场验证等机制外,还可以针对那些为亲人代挂号的人陪同看病,医院适当降低专家门诊号的宣传,引导民众建立理性的看病需求,比如正确对待专家号、非专家号,降低其对知名医院的夸张追逐,对于猖獗的号贩子公开招聘信息进行甄别,采取集中打击的形式等等,从而压缩号贩子的生存空间。

  法律的完善固然是打击号贩子的有力基础,但目前并非无法可依,只要执法部门能够真正懂得依法治国、立法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在声势浩大的打击号贩子的洪流中,还会出现号贩子如此公开在网上招聘排队挂号人员的怪事儿?

  打击“号贩子”是还民众就医公平的大事儿,特别是在当下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和相对稀缺的现状下,不仅仅是政府之责,更是社会之责,亦是我们每个公民之责。因此,无须等到法律武装到了牙齿再行动,该出手时就出手,还社会之正义、民众之公平才是真正的大事儿。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