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贩子”的生意,是令人尴尬的市场补位

2016年07月06日 15:05   来源:光明网   然 玉

  近日有市民向媒体反映,北京天坛医院急诊室内有“床贩子”出租病床赚取暴利,这些床满满当当停在走廊两侧。记者调查发现,该院急诊“人多床少”是常态,日租金22元的院方病床只有51张,有“床贩子”借机以每天300元至500元的价格向家属租床,生意火爆,出租一次直接回本。天坛医院服务办公室回应称,病人家属和商贩不好分辨,监管很难。针对院外租床者多为无照经营,城管部门表示会实地查看取证。(7月5日《北京晨报》)

  急症室里的“床贩子”,谋取暴利的“床贩子”,一时间又成为被口诛笔伐的对象。甚至于,很多人索性将其视同“号贩子”而大肆炮轰。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必须承认,床贩子和号贩子实则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至少,床贩子并没有侵占公共医疗资源,也不曾影响正常的诊疗秩序。从某种意义上说,床贩子的见缝插入,还极大弥补了医院的床位不足……当然了,床贩子虽确有其价值,却也不能据此就默认为是“存在即合理”。

  诚如新闻报道所揭示的,床贩子之所以触犯众怒,首先就在于定价畸高,毫无任何“交易公平”可言。而且,由于此类服务属于市场自主定价范畴,相关公共监管部门几乎无从介入。就这样,患者及其家属被迫接受“漫天要价”,难免心有怨念!床贩子的生意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一则在于院方床位供不应求,客观上需要市场化的商业服务补位;再者也是因为,急诊室的床位主要针对过渡性、临时性的需求,患者多数还是愿意“咬咬牙”在一两天里租用高价床。

  医疗床租赁,是典型的一锤子买卖。经营者往往会采取超高的“单位定价”,以求在最短时间内赚取最多的利益。在商言商,这一切原本都合情合理。只不过问题在于,这种另类的生意,乃是建立在“医疗资源先天不足”的基础之上。正因兜底性的公共保障未曾做好,公众不得不转而去市场购买服务,此一局面总归令人尴尬。

  合理状态下,医疗领域的确应该存在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两个部分。前者提供基本的、底线的、必要化的医疗服务,后者则负责满足高阶的、品质化的就诊需求。可是在现实中,公众往往不得不花重金,去商业市场购买“床位”等基础性的医疗服务。如若不然,便要忍受挤在过道、睡在地上的万般痛苦。凡此种种现象,都说明公共医疗的兜底属性远未完善,公众不得不转而诉诸于“私力救济”来满足最起码的诊疗需求。

  床贩子只是逐利而来的生意人,得益于基础医疗资源的配置失衡,他们得以有利可图。似乎,在公共医疗紧张的供需关系获得最终缓解之前,我们并不能期待床贩子们自行绝迹。当前,我们最需要去考虑的,或许还是那些更为现实的问题。比如说,床贩子所租赁的医疗床如何确保卫生安全?床贩子所进行的买卖是否涉及里应外合的利益勾兑?床贩子所活跃的“地盘”又该怎样杜绝抢人争利的暴力闹剧?

  一套尚不成熟的公共医疗体系,已经衍生出了N种寄生其上的产业链。对于基础医疗系统的缺陷,市场总是表现得无比敏感。但愿,职能部门能够及时捕捉到这些“市场的信号”,并据此尽最大努力填补那些显而易见的不足。(然 玉)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