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世界需要“中国制造”,更要“中国智造”

2016年09月28日 08:03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朱宝琛

  笔者昨天看了一篇文章,是说欧洲一所大学的一位经济学副教授,有一天突发奇想,想过一个月没有“中国制造”的生活。最后总结出:离开中国制造一周,很难受;离开中国制造一个月,不可能;完全离开中国制造,生活简直无法继续。

  笔者认为,世界除了需要“中国制造”,更要“中国智造”。

  智能制造是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它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全流程的智能化为切入点,以端对端的数据流为基础,以网络互联为支撑。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了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智能化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成为新兴的生产方式。

  近年来,世界制造业主要国家都陆续发布了智能制造相关的战略和政策,“工业4.0”已经渐渐演变为全球战略,相关的协作框架和技术平台也不断完善。

  我国同样不甘落后。201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顶层设计文件,这为我国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寻求新的动能做好了铺垫。而工信部印发的《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应该说,一系列的举措将“中国智造”落到了实处。

  令人欣喜的是,在全球商业大格局中,中国企业已开始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追随者逐渐变为引领者,在很多方面已成为外国企业效仿学习的对象。

  但是,当“中国智造”的触角伸向国外的时候,仅仅依靠庞大的市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核心技术的支撑。而要加快这些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就要围绕着产业链布置创新链,围绕着创新链安排资金链,最终提高中国制造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

  高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作为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主要发力点,“中国智造”被寄予厚望。而对企业而言,就要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推动中国产品向一流的中国质量转变。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