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中国制造"要争气(图)

2016年08月26日 13:31   来源:新华网   毛同辉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增加“中国制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供给侧与需求侧互为呼应。哪一侧的升级,都会带来另一侧或主动或被动的跟进。但总需要有一个跑在前面,发挥引领、召唤或者带动的作用。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是着眼于以消费品的标准和质量提升,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码。笔者认为其利有三:一是会议确定的是紧密围绕消费需求旺盛、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般消费品领域,如家电、服装、日化等,以此来建立新型标准体系,这无疑将使百姓的获得感更加强烈,日常消费品最贴近百姓,品质有了提升,百姓的感受最为敏锐和强烈;二是消费品标准的提升将产生倒逼作用,让上游的生产加工、装备制造、产品研发等也跟着夕惕若厉,从而促进全产业链的升级,这对于塑造和建设“中国制造”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品牌形象,无疑是善莫大焉;三是产品标准的严格执行,既是对生产企业的严厉约束,也是给消费者一个稳定、放心的预期,能有效地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给予国内外消费者的也是一种结构性的、不均衡的消费体验。一方面,是如家用电器、消费电子等产品质量不输国际先进,即使是在与一些国际大牌的PK中也是渐露峥嵘;但另一方面,则是国人去日本买马桶盖、托人在国外代购奶粉等的一度盛行。这也无异于市场从需求侧发出了信号:供给侧需要做出结构性改革,必须把该补的短板补齐。

  “中国制造”的升级,企业是理之当然的主体,其最离不了的是两种精神:一是企业家精神,它代表担当负责和战略眼光,而非投机钻营、急功近利;二是工匠精神,它代表着精益求精,不苟且、不将就、不敷衍,而是精耕细作、精琢细磨、体现专业、注重品质。这两种精神,大处重品牌,计之长远;小处重品质,不苟纤毫。

  “善者忻民之善,闭民之恶。”为政之道如此,市场的制度设计亦莫能外。产品的质量标准即是如此。一是着眼于质量安全的强制性标准,是市场主体的准入门槛,是底线,必须适应消费环境的变化而升级完善,并不打折扣地执行,以给消费者最基本的权益保障,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二是建立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支持社会团体、企业发展优于国家和行业的标准。企业以高标准领跑,对于消费者来说,经济学上叫“消费者剩余”,其实质就是消费红利,它以超乎消费者预期的消费体验增加消费者的忠诚度,树立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消费黏性,它不仅让扮演领跑者角色的企业自身成为赢家,同时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也会让竞争对手快速跟进,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生产水平的提档升级。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再到“中国创造”,近一段时间来,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人们对于“中国制造”赋予了殷切的期许。这一次国务院从建立消费品的新型标准体系着眼,精准发力,倒逼工业及装备制造业升级,对于“中国制造”来说,既是牵住了“牛鼻子”,也是给了“中国制造”平地崛起一个稳、准而且有力的支点。

  “中国制造”,你要争气!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