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一带一路”补世界三大短板

2016年09月27日 07:3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王义桅

  “‘一带一路’成为人类探索多元发展的分水岭,世界将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尼日利亚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奥努奈柱在西安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上发言时这样表示。他还特别引用笔者《“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给世界提供什么》英文版内容说,“一带一路”超越了近代以来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与霸权主义,开创了国际合作新模式。

  “一带一路”顺应了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要求,符合各国共同发展的普遍愿望,有利于促进世界发展和维护地区和平。这就道出了尼日利亚朋友感慨的原委。“一带一路”正在实现的三大对接:智慧对接、舆论对接、行动对接,正在深刻改变世界面貌。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周年,正进入落地生根、精耕细作、持久发展阶段之时。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在“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介绍了由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撰写的“一带一路”3周年成果报告,引起广泛关注。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已从塑造共识阶段进展到梳理成果阶段,世界上1/4国家对接“一带一路”,各种项目、经济开发区、自贸协定呈星火燎原之势。

  为何3年来“一带一路”成果和进展超过预期?原因就在于,它正在解决当前世界主要关切以及历史遗留的和平与发展难题。换句话说,“一带一路”能够解决近代以来西方模式不能解决、也不愿意解决的世界和平与发展难题。

  在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式上,摩洛哥国王文化顾问阿祖莱深有感触地说,为什么人类千年来的各种文明、宗教和谐相处,而今天反而做不到了呢?世界是在进步还是倒退?

  中国有两句古话:“盗贼出于贫穷”“不患寡,而患不均”。当今世界乱象丛生的原因,正是“两贫”——贫困、贫富差距。发展中国家主要问题是贫困,发达国家主要问题是贫富差距。

  “一带一路”如何解决贫困问题呢?“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一带一路”就是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补了经济发展的短板。所以,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一带一路”理念非常认同,踊跃吸引中国投资其基础设施。

  “一带一路”如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呢?俗话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一带一路”正是以东西互济、陆海联通,消除内陆与海洋、南与北,及国内发展差距,因此尤其受到内陆国家、内陆地区欢迎。

  总结起来说,“一带一路”并非另起炉灶、挑战现行国际秩序,恰恰相反,是在补世界的三大短板:

  一是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遗留短板,尤其是非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短板。中国提出“三网一化”(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区域航空网、工业化),受到非洲广泛欢迎。

  二是补世界经济短板。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低迷状态持续至今,尤其是贸易增长率一直低于世界经济增长率。“一带一路”补了消费不足、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差距的短板。

  三是补全球化短板。联而不通,通而不畅,是传统全球化遗留难题。“一带一路”以“五通”将欧亚非互联互通起来,形成规模、系统效应,并且倡导开发第三方市场,从双赢变多赢。这就是在通畅天下,成就大同。

  因此,“一带一路”是包容性发展的中国方案,展示了东方智慧。“一带一路”通过治本、治乱、治未病,贡献全球治理方案,通过同时实现增长、发展与平衡而补世界短板。这就是“一带一路”的成功秘诀。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菲滥用法律终将徒劳    2015年08月25日
  • ·安倍接下来要怎么走    2015年08月17日
  • ·天很热 安倍须冷静    2015年08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